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导读,1-20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 母亲:利奥波尔蒂勒·卡尔姆斯;父亲:卡尔. 维特根斯坦, 是个中欧钢铁大王那样的人物,白手起家成了一个巨富。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暴发户,但是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暴发户的样子,他们家就像是一个很传统的贵族之家。从小就听着勃拉姆斯在他们家弹钢琴。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要求非常高的人。8个孩子,几乎全都天赋异禀。5个男孩3个女孩,其中3个男孩都自杀了。汉斯(音乐神童,从家里逃跑后来在海上消失;库尔特,一战末期,手下的部队拒绝执行命令时他开枪打死了自己;鲁道尔夫,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在一个酒吧里服毒)维特根斯坦是最小的一个,他跟他另外一个哥哥,也都有多次到自杀的边缘。这些男孩的自杀都各有原因,但也都不能跟父亲的严厉脱开关系。
- “那时的本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顺从的,没什么特别的天赋,听话,容易取悦,他问自己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撒谎如果对自己有利的话,那为什么要说真话?后来他如此描述这件事:“这一经历,就算不是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决定意义,至少也典型地体现了我那时的本性。”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和朋友都评价他:强势的、不妥协的、支配性的,有一种”不留情面的诚实”。这些评价都跟他“那时的本性”几乎完全相反的。
- 工程-数学-数学基础-逻辑-逻辑哲学
维特根斯坦一开始是学工程的。他父亲就想让他学点实实在在的事儿。通过工程,他开始对数学感兴趣,通过数学,开始对数学基础,数理逻辑,数学的哲学基础感兴趣。后来逐渐对逻辑感兴趣,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的基础是逻辑。他开始钻研逻辑。他一开始想跟弗雷格(现代逻辑的奠基人)学逻辑,后来弗雷格没收他,把他推荐给了罗素。这其实是个挺幸运的事儿,据说那时候剑桥的气氛非常好,他开始在剑桥进入了哲学。他的思想发展的非常迅速,几年之内就从逻辑哲学的门外汉,发展成逻辑哲学的专家,他的一些想法,跟他很亲近的人,包括罗素,都已经弄不明白了,有点跟不上了。罗素那时候已经觉得他有好多问题要向维特根斯坦讨教了,他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都会去问维特根斯坦的意见,如果维特根斯坦反对,或者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罗素就会很谨慎。
- 《逻辑哲学论》:这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25岁,他是奥地利人,他就去奥地利军营当兵了。最后奥匈帝国战败,他在意大利南线被俘虏了,进了俘虏营,在里面就把自己的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给改完了。战后他把这本书给发表了。这个发表也挺曲折的。一开始没人愿意发,因为维特根斯坦是一个特别默默无闻的人物,人家就说你要发表的话得找个有名的人给你写序。他当然就找了罗素。罗素给他写了序,结果他一看,说罗素压根没弄懂我写的什么。他就不想发了。一直拖着,最后是罗素那边着急了,说这咋还不发呢,罗素找了个小出版社把书给发了。
- 小学老师:这本书一发表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声名鹊起。这本书之后,他觉得他所关心的哲学问题都解决了,他就离开了哲学,去奥地利的南部当小学老师了。那时候他对当时奥地利兴起的教育改革很感兴趣。就相当于在村里待着,但是待得也并不舒服,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在那呆了七八年,出了他人生中发表的维二的第二本书,《小学生哲学词典》。这段时期他收到了一笔大额的遗产,他一分没要全都给他的兄弟姐妹了。人家问他说为什么不给穷人,要给他自己的姐姐和哥哥,他说村里的这些人从来没被钱毒害过,他哥哥姐姐们反正从小已经习惯了。后来他的一些朋友总想把他拉回哲学界,后来他就回了剑桥。
- 《哲学研究》:回到剑桥之后,他的哲学观点开始发生转变,一开始是一些技术性问题没解决,后来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发现整个逻辑哲学论的方向出了问题。五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人说这是他的中期阶段,他经常改换立场和方向。到了35、36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思考方向。这时候就进入了所谓的后期哲学,开始进入了《哲学研究》的写作。这本书他直到去世都没写完,一开始是想发表,但一直都在改,最后是他去世之后学生给他整理之后发表的。分上下部,上部是他自己整理的,已经完成的部分,下部基本是学生整理的,有很多东西写的不像上部那么的清楚,有时候如果不是特别有相关的学问的话,就容易引起误解。第一部虽然也很难,但是它是一个完稿,每一个字都被细致的推敲过了,就好像是那种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前80回,你不能给它增删任何一个字。第二部就是未完成,有不成熟的表达,能看出他的写作还在一个中途。
他的基本工作是要解构形而上学,或者说解构从柏拉图以来一直到他这个时代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传承。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
我们以为是哲学问题的,实际上是语法问题。
ps: 实际上是《哲学探索》
- 维特根斯坦一上来就反对了奥古斯丁的观点——一个语词的意义是奠立在它所指的东西那里的。
- 奥古斯丁这段话其实一上来就提出了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
- 1. 语词的意义是什么?语词的意义是从哪儿来的?
- 2. 语言与现实是什么关系?奥古斯丁的这段话集中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 奥古斯丁这段话其实很像是一个常识。就是炸听起来挺有道理的,而且在日常沟通中挺有效果。比如:真理就是符合事实,人都是自私的,语词的意义在于指称。
- 这些常识理论本来在生活里说一说不会有问题,人家都能知道你是啥意思,但是它在哲学教授那里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理论了。比如“真理是不是就是符合事实的”,就成了一个“符合论”,但这个符合论就是有问题的。过去两千多年做出来的哲学,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东西,一些乍听起来特对,特有启发。(比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但是维特根斯坦的角度来说,这个恰恰不是哲学,这是哲学病。他认为哲学不是干这个的,而恰恰是反过来要去破除这些不好的理论。
- 不建构理论:他不准备建构什么好理论,因为在他看来,“理论”这个东西就不存在,所以你只要去建构,你就错了。
- 以上都是从陈嘉映的讲座那边搬来的。在我看来这哲学病不是哲学家才有的,我们普通人也没事儿就喜欢引用一个理论,喜欢去寻找一些看起来特别“洞察”的东西。我的感觉是,这种偏向已经很深的影响了我的思考和行动,所以我最近一段时间就感觉到不读维特根斯坦有点过不下去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智性上的偏向,就是只要我们一思考,一反思,就很容易走进的错误的领域。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个错误的偏向是深藏在我们的语言之中的。他的工作就是在根本上要破除这个东西,为我们的思考扫清障碍。
- 回到原始图像:回到奥古斯汀。他这段话强烈的建议了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于指称”这个一个理论。(指称论)但是他实际上没建立这个理论,是后来的弗雷格和罗素建立的理论。但是维特根斯坦在这儿没引用弗雷格,引用的奥古斯汀,因为他这段话里显示出一个原始的图像。他想要从一个原始图像开始,而不是从一个精致的理论开始。
- 一种原始语言:维特根斯坦就设想了一种原始语言。这个原始语言里面,就有几个石头的单词儿。一些简单的语言游戏,小孩一开始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从这些原始的图像里,一些基本的东西就直接显露出来了。他所说的“那些笼罩在语词之上的迷雾”就容易被驱散。
- 两个问题连起来:到了第5节,他就开始把“语词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跟“小孩一开始是怎么学会一个语词的?”这两个问题连起来了。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甚至把“语词的意义是什么?”语词的意义问题归为我们是怎样学会一个语词的,是维特根斯坦的一个重要的思路。这个思路就马上走到了——语词的使用。
- 我们学的不是意义,是使用。我们一上来并不是在学语词的含义是什么,而是在学语词是怎么使用的。比如让你去买瓶醋,让你去搬一块石头。我们一上来其实是在学这个词怎么用。
- 隐含的对照,从4个苹果到2+2=4:这其中还隐含着一个经验过程和超验关系的对照。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经验过程,两个苹果+两个苹果=4个苹果。但是含义是2+2=4. 这是一个抽象的,超验的东西。它的真理性是跟经验无关的东西。一大堆人都在想要去证明2+2为什么等于4. 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记得老师说过,到现在没人能证明 1+1为什么等于2. 这是我们对数学的一个根本焦虑。但是这时候维特根斯坦说,稍慢,我们先不要去问2+2=4的真理性,我们先去问问2+2=4我们是怎么学会的。我们是怎么一下子从一个经验世界里的东西,跳到一个永恒的世界的?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东西?这是他后面要回答的问题。
- 总而言之,把语词的含义跟语词的学习练习起来,甚至把前者归为后者,是他一条特别重要的思路。虽然很简单,但是极其重要。
6
- 第6节,描述指物识字法(不是指物定义):指称论是错的,指物识字法是一个事实上存在的东西。
- 维特根斯坦说,它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你可以指着苹果交苹果。但是不能指着如果教如果,指着但是交但是。
- 维特根斯坦这里特别要说:
1. 我们不能说他是指物定义。因为小孩他不会问:这东西的定义是什么?对于那个阶段的小孩来说,“解释”和“定义”这两个东西都没有意义。
2. 对于我们已经学会这门语言的人来说,可能觉得小孩学会的是一个名字,他学会了苹果。但是对于小孩来说,他不一定学会了苹果,他可能学会的是水果,或者是一个长得特别的苹果。我们不能贸然说,小孩一下子就学会了“苹果”这个东西。
3. 这时候我们没有学会说话,我们学会的是为说话做准备。
4. 我们在指物识字法中学到的什么东西?你只有懂得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明白一个词的用法。教桃花源里来的一个人“钥匙”这个词。“请你把钥匙给我拿过来” 和 “打开我心灵的钥匙。”
- 对照《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的论述是:有意思的是句子,句子整体有意思。句子可以分解为语词,语词可以分析成为语词的元素,而语词的元素的意义来自和它所对应的那个对象。这个是他当时的基本思路。这里面1是指称论,2是充分分析原则。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最后被分析成为那些无法再被分析的元素,而句子的意义归根结底就是那些元素的组合。在《哲学研究》里,他的主要想法是:语词和语词的意义是编织在生活之中的,不是对应于现实。
- 语词的意义也不是唤起意象(心像)。把语言的意义归为心像也是维特根斯坦所反对的。
- 7节,一个核心概念:语言游戏。也可以翻译成语言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活动。德文里那个game有强烈的活动的意思,跟“规则”的关系不大。语言游戏是跟语言的使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游戏这个概念能比较集中的显示出他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思想的转变。一开始维特根斯坦用它来指原始语言,搬石头、数数,这些。慢慢的拓展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全部运用,都叫语言游戏。从简单到复杂,语词一直都是交织在生活之中的。语言是唯一一个能跟我们的生活完全紧密交织的东西。“转动大拇指”的例子。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儿,但是2000多年哲学家的目光一直集中在语词和意义的关系上,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但是一旦你看到就会发现它非常明显。
- 8节,设想了另一种原始语言:跟上一种相比,增加了:这儿/那儿。12345/abcde
- 9节,从指物识字法到训练,理解最一开始其实是训练:我们是怎么从训练跳到理解上来的呢?12345,最开始几个基数词,我们是通过训练学会的。但是一万我们却不能通过指物识字法去教。那我们是怎么从123456,一下子就跳到一种序列的理解上来的呢?请姓万的人来家吃饭的笑话。但是这个理解是怎么达到的?就跟2+2=4我们是怎么学会的?
- 对指称论的批评:11节这种“概括”,你说出了什么东西?11节举了一个工具的例子:“只要是工具,它就是用来改变某种东西的。”然后从11、12节,就说各种各样的工具,锤子、胶水都改变某种东西。做出这种概括,不管对还是不对,先问你说出了什么东西?也有可能不对,比如尺子用来改变什么?
- 只有在一中特定的情况下,说指称论所认为的“语词标示着某种东西”,是有意义的。13节的意义,“阿黑啊呀”,你说这几个字它什么都不表示。这么说是有意义的。
- 维特根斯坦针对的是一个特别普遍的倾向:我们总是想要去寻找某种“共性”,好像“工具”这个词儿,我们找呀找,找不到其他的了,我们就说它都改变了某种东西。维特根斯坦要说,一个词儿之所以成立,一个概念之所以成立,并不一定依赖于它去标示一种共性。这里跟后面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家族相似”连着。
- 第二点,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做出这样的概括的时候——“语词都标示一种对象”。恰恰在这个时候,“标示”这个词儿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无论用哪个词儿,都是跟其他词儿对照使用的。例子;
- 这个人是自私的。背后有一个语境:有些人不自私。这话才有意义。
- 人都是很自私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除非你说,动物不像人那么自私,或者上帝是无私的,我才能听懂。
- 比如说“万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世界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一切都是必然的”,etc. 这些话都是维特根斯坦想要瓦解的哲学命题。他想要去梳理、澄清的事一些特别根本的思想方法,我们智性的天然偏向,我们只要一思考,一反思,就很容易跑到这个错误的道路上来。
- 但是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概括。17节,将词类的分类,分类也是一种概括。他说要知道语词的目的是干什么的,我们为了什么去做概括。只有知道了目的,才能知道对错。概括这个点,跟后面一个重要的概念“综观”连着。这种形式的概括,是他所提倡的。
-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 用我们的语言,跟语言2(只有4个词的那种语言)做对应。还是连着之前的思路,从原始图像来看问题。(2、10、19、20,是一个小板块)
- 他在反对弗雷格的观点。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中,句子中存在同一的,共性的东西。“我去把门关上” “门是关着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个同一性不存在。
- 他提了3个问题:
- 语言2中的“石板”是一个词儿还是一个句子?
(句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维特根斯坦:一个句子,就是进行了一项言语行为的一个单位。简单地说就是遣词造句。)
- “石板!” 和 “给我拿一块石板来” 是不是一个意思?
- 能不能说语言2中的“石板!”是我们语言“给我拿一块石板来!”的缩略句?
维特根斯坦的两个追问:
- 为什么我们不说,“给我拿一块石头”来,是石头这个词儿的扩展?而是说石头是给我拿一块石板的缩略?
- 我们为什么叫它缩略。
- 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缩略句,而不是扩展句?我们为什么反应,根据什么做这个反应?
- 如果在语言2中,徒弟只懂语言2,不懂我们的语言,我们怎么给他解释“给我拿一块石头来?”这句话?
- 在我们的语言中,“给我拿一块石头来”是最标准的表达。在这个表达之后,你再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没话说了。——标准语。但这不牵扯什么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本质中,没有哪儿写着“石头”就是“给我拿一块石头来”的缩略语。什么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基础/标准/样本/版本?这个更多依赖于实际上你实际上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也就是你碰巧就说的我们的语言,还是语言2.
- 举例:比如30200,和thirty thousand two hundred. 如果我的英语并不是那么溜,thirty thousand two hundred是什么,我就要多多少少在脑子里翻译一下,是30200. 当我翻译成30200的时候,我就直接明白了。这时候如果有人问,30200是什么意思?我就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因为30200在我这儿就是一个最标准的东西,它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它不像thirty thousand two hundred 那样,在脑子里还多少要翻译一下,还隔了一点。所以缩略语还是扩展语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你来说,最标准的说法是:给我拿一块石头来。其他的任何一种说法,都是变形。但是对另外一种语言的人来说,你就是它的一种变形。不牵扯什么语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