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V2C06 宗教群体(宗教社会学)S06~S11

领读人:珞
日期:2024-07-28 21:00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2V7ymakN44
访问密码:ANSD

韦伯的“阶级”观念,以及他是如何提问的?
  1. 所谓“阶级”作为一个概念

    1. 韦伯对阶级的解释包含着对卡尔马克思阶级观念的融合和批判。马克思的阶级非常清楚,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韦伯按照阶级里面包含的两个元素:1)经济地位;2)市场地位,对阶级进行区分。这样的区分肯定是更复杂的,包含3个标准:
      • 分配的权利:社会总公共资源的分配决定权,有多大的权利可以主宰经济资源的分配
      • 分到的数量:从社会总体经济资源中,分到的多少
      • 分配的顺序:如果现在的经济资源是100,突然变成30的时候,谁没办法分配到本来能分配到的资源?

这样的区分之下,韦伯找到了社会结构,和被感知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区别。

 

  1. 手工艺人的宗教:

    • “五光十色”,在手工业者中,不存在经济力量对宗教信仰的统一决定论
    • 不过与农民相比,这里显然有一种明确的会众宗教、救赎宗教,最后则是理性的伦理宗教倾向。但是这种对比远不意味着什么统一决定论。”
    • 韦伯的分析元素:特定阶级的经济生活模式如何影响其宗教倾向?
      • “不过从理论上说,小资产阶级因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模式,确实会倾向于某种理性的伦理宗教,如果出现这种宗教的条件确实具备的话。显然,与农民的生活相比,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城市手工业者或小商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的联系远不是那么密切。所以,依靠巫术去影响无理性的自然力,不可能像对农民那样对城市居民发挥同样的作用。”
      • 特别是手艺人,在许多不同的劳动过程中都有了进行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尤其是在我们的气候条件下主要在室内从事的各种职业,比如纺织业的从业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教派或宗教倾向。即使在装备了机械织机的现代工厂中,那里的工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如此,而过去的织布工尤其如此。”

 

  1. 无产阶级的宗教

  • “无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就像终于完全占有了经济权力的发达资本主义下的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一样,从本性上说就不具备宗教性质,当然也不可能轻易产生出一种宗教,实际上它是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一种互补现象。因此,在无产阶级的理性主义这一领域中,宗教的地位一般都会被其他意识形态代用品所占据。”
  • “然而,处在社会最底层、经济上最不稳定且最不易认同理性观念的无产者阶层,以及总是面临沦入无产者阶层的危险、长期穷困潦倒的小资产阶级群体,却极易接受宗教布道事业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情感因素远比理性的宗教伦理因素更容易获得成功。总之,伦理宗教始终难以从这种群体中首先产生。"

 

  1. 宗教救赎从特权阶级到非特权阶级的发展

  • ”宗教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形式就是从礼拜宗教转变为单纯的巫术。宗教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形式就是从礼拜宗教转变为单纯的巫术。一旦出现了对救世主的需求,那么越是往下的社会阶级,这种需求所采取的形式就越是激进。
  • 为了迁就大众的需求而保留功能神(比如英雄崇拜、圣徒崇拜)“救世论神话都会有一个人形的神或者被神化了的救世主,这与巫术一样,乃是大众宗教的一个特有概念,所以也是一个能够在不同地方完全自发出现的概念。...救世论神话都会有一个人形的神或者被神化了的救世主,这与巫术一样,乃是大众宗教的一个特有概念,所以也是一个能够在不同地方完全自发出现的概念。”

 

  1. 非特权阶级中妇女的宗教平等

  • “与武士贵族的排他性礼拜相反,非特权阶层的宗教则突出地倾向于给妇女以平等地位。...救赎宗教往往会颂扬非军事的甚至反军事的美德,肯定完全合乎非特权阶级和妇女的意愿”同时也借助妇女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 在神的面前,男女原则上是平等的,但是“与这种平等同时存在的却是男人对祭司功能以及对共同体事务主动参与权的最彻底的垄断,只有男人才能获准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或者只有男人才被认为具备必需的资格。这就是刚刚谈到的诸宗教的实情。

 

6.救赎宗教对高等与下等阶层的不同功能:正当性与补偿
  • 对高等阶级来说:”如果没有什么其他意外的话,享有高度社会与经济特权的阶层几乎不会发展出救赎的观念,他们赋予宗教的功能,主要是用以证明自身生活模式和尘世地位的正当性。这种普遍现象深深植根于某些心理模式之中。一个幸福之人把自己的地位和一个不幸之人进行了比较之后,并不会满足于他是幸福的这一事实,而是会另有所欲,就是说,要拥有获得这种幸福的权利,他会自觉地认为,与不幸者相比,他的好运是应得的,而不幸者的厄运同样也是应得的。”
  • 对下等阶级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与这种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可能还有一种公平补偿的需求,后者的预期方式不一而足,但始终意味着对自己善行的善报和对他人不义行为的惩罚。对这种公平补偿的渴望与期待乃是一种相当精明的计算态度,...对补偿与救赎的渴望,会由于宗教允诺唤起的预期而出现极为不同的类型和范围,当这些渴望被投入设计个人尘世生活的前景时,就更其如此。

 

总结:
  1. 韦伯的比较研究、他的提问方式
    1. 马克思的比较研究,假定在不同的文明之中,不同的历史变化之中,有一个相同的根底。他努力的方向是除掉相异之后,留下文明跟历史相同的部分。所以马克思得出了一个公式化的结论: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前面还有几个主义,都是必经之路。
    2. 但是韦伯的视角不是这样的,他会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明走了不同的路,这些不同的路是从哪里开始走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文明之间会发生短暂的重叠?为什么在短暂的重叠之后,又走到了不同的方向?这些是韦伯关心的问题。他有一个网状的,非常复杂的视角。他因此最终整理出人类行为多样性到底能整理出几个基本元素。以及建立这些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韦伯有求同的冲动,但是在过程中要保存根本性的差异。

 

  1. 在上面的一章里,韦伯其实一直在问不同阶级同一个问题:这个阶级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宗教倾向?这些宗教倾向的来源是什么?他得到的结论也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用很多字儿阐释的结论。但是结论都有同一个前提,“阶级”,也就是说,这些结论都在韦伯对阶级里面包含的两个元素“经济地位和市场地位”的限制之下得出的。如果我们在这个元素之上,加上一个“识字程度/阅读水平”,或者“能否更便捷的获得书籍资源”,我们必然会获得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阐述。
七:理智宗教:这里的理智/理性是啥意思

“对得救与伦理宗教的需求,除了非特权者的社会条件以及中产阶级因自身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理性主义之外,也还有另一个来源。这个另外的因素就是理智主义本身,特别是人类心智的形而上学需求,因为这种心智不得不去思考伦理和宗教问题,但驱使它思考的并非物质上的需求,而是一种要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加以理解并要对它表明立场的内在动力。”

 

  • 简单来说就是去巫术化,不提鬼神。在中国这件事完成的很早,孔子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就不聊,这个不聊,在这里意思是不重要,而不是太重要了不能讲。在轴心时代(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00年,文字普及出现第一次文明思想的高峰)中国人就实现了巫的理性化。
  • 礼记里面会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祭神的时候就要如同神就在现场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如不祭。但是既然说了“祭神如神在”,意思其实就是说神其实不在的,正因为不在,才能如神在。
  • 但是在基督教里,所有的礼拜仪式之中,神就是在现场的,神无处不在,尤其要在神的寓所之中。所以在祷告中,都会在场直接与神对话,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刚才讲的真好,讲的就像是神真的在现场一样的,这句话就是亵渎了。说明你信心不足,不相信神真的就在这儿。陀思妥维夫斯基经常写的那个“圣餐礼”,也叫“领圣体”,领的无酵饼和红葡萄酒,在神父祝圣的时候是可以化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液的。因此与希腊和西方文明相比,在中国我们就是现世最重要,反正祖先都可以成神,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神,现世之外的世界我们就不再聊了。所以我们非常早就实现了宗教的理性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什么?

  •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
  • 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文化。资本主义有很重要的本质,是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的。而这一点,韦伯做了各种的考证,最终认为来自加尔文宗的天职观。路德宗认为人要因信称意,加尔文宗是预定救赎论,一旦人得到了上帝的救赎,这个人就会体现出ta了解自己的天职。一旦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天职和天命,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很多世俗的事务上非常的擅长。因此这帮资本家就玩儿命的积累财富,自己过着很清贫的生活,拼命挣钱,认为在为上帝积累财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上发展起来的。
  •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的创新精神为根本动力的。彼得格鲁克的管理理论就根植于熊彼特的理论的基础之上
  • 涂尔干认为是“社会实质”

 

  1. 实证主义社会学和解释主义社会学

  2. 社会学的两个关键的路径:
    1. 实证主义社会学——马克思,剩余价值是直接做数学题算出来的
    2. 解释主义社会学——韦伯,真理不是一个苹果,或者石头,我们能做的是对它的描述,当我们言说真理的时候,它已经不是真理的,只是对真理的描述和解释。这是社会学的另一个关键路线,更偏重于定性。
    3. 韦伯现世社会学解释学的观点,可以解决社会学领域的经验论和观念论之争,化解很多概念是否是实存的矛盾。这种路径认为,世界有真理存在,不是没有,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通达真理。只有在这个前提上,我们才能去分辨哪一个更接近真理。概念发明出来是为了让复杂世界变得好理解一些。他的理想型(Ideal Type)是描述性的,不是规范性的

 

  1. 神正论,救赎与再生(八)

  • 一神论,这个全能神要如何解释他所创造且统治的世界的缺陷呢?
    • "大体上说,只有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才是严格意义的一神论宗教,而即使是后者,在后来的圣贤崇拜中也出现了对一神论的某些偏离。与三神论形式的印度教、后来的佛教和道教相比,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有着一神论的倾向。但在实践中,罗马天主教的弥撒礼拜和圣徒崇拜实际上却相当接近于多神论。...越是向着一个万能的、超验的单一神概念发展,就越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个神有着非凡的权力,那么如何解释他所创造和统治的这个世界的缺陷呢?"
  • 这个神正论难题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解决。这些解决办法与上帝概念所采取的形式、与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罪与救赎的概念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1. 一个办法是借助弥赛亚末世论指出一场未来的今世革命,以此来担保会出现公正的平等。这样,末世论进程就成为一场对现世的政治与社会改造。这个办法认为,迟早会出现某个伟大英雄或者神明,把他的追随者放到他们在尘世真正应得的地位上。当前一代人的苦难被认为是先人之罪带来的后果,神要让这些后代为此负责,正如某人实施血亲复仇要株连对方的整个部落、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把教友后代革出教门直至第七代一样。这个办法还认为,只有虔诚者的后代才能看到弥赛亚王国,这是他们祖先的虔诚之果。
  2. 得救预定论和天命:因为人不可能理解神,全能的造物神被认为超出了他的创造物的一切道德要求,他的智慧是人的理解力所无法参透的。“神的至高无上的、完全不可思议的、预先就随意确定下来(作为他的全能之结果)的决定,不仅针对着人的尘世命运,也针对着人的来世命运。这些看法可能最为强烈地表达了如下决定论或者得救预定论的观念:人的尘世生活与来世命运早就确定不移了。被罚入地狱者很可能会抱怨他们的罪孽是由得救预定论强加的,而动物也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抱怨自己没有被造化成人——加尔文教就明确道出了这样的观念。”当然,确定自己在来世的命运乃是至关重要的需求。因此,在倾向于认为神对他的创造物拥有无限权威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并解释神的天命以及他到处都在对尘世过程进行的干预。
  3. 二元论:产生了神正论难题的所有因素,都是那些伟大善神的光辉纯洁性接触了对应的独立黑暗势力而受到玷污的结果,而黑暗势力的力量就等于邪恶物质。这些力量的优势产生于人或天使的原罪,或者像许多诺斯替教徒认为的那样,产生于某些人服从世界创造者——比如耶和华或者巨匠造物主——时的自卑感,这给了某些邪恶势力对世界的支配权。这类看法的一般结果必定是增强纯洁者与优选者贵族般的威望感。人并没有被看作只是面对一种绝对全能力量时的创造物,而是同时也被视为光明王国的参与者。而且,光明就等于人的最清澈之物,即精神;相反,黑暗则等于物质和肉体,它们本身就携带着比较粗劣的诱惑,这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种看法很容易同禁忌伦理的不洁说联系起来。恶的表现是受到了污损,罪的表现则完全像巫术的不端行为一样,是从纯洁与透明的王国轻率落入黑暗与混乱的王国,导致了一种肮脏和理应蒙受耻辱的状态,必须受到谴责。
  4. 灵魂信仰转世:以最完善的形式解决了神正论难题的是印度人的羯磨说所达到的特殊成就,即所谓灵魂转世信仰。“以最完善的形式解决了神正论难题的是印度人的羯磨说所达到的特殊成就,即所谓灵魂转世信仰。”

 

  1. 得救

“我们关注的实质上是对救赎的追求,因为它对尘世中的实际行为产生了某些结果,无论它采取的是什么形式。一种生活行为如果特别决定于宗教信仰,并且被某种核心意义或者明确目标赋予了连贯性,那么对救赎的追求很可能就会开始明确以世俗事务为取向。”也就是说,产生明确的社会行为

 

(九)通过信教者的努力而得救

  1. 通过仪式而得救
  2. 通过善举而得救
  3. 通过自我完善而得救

(十)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

  1. 禁欲主义
  2. 神秘主义,通过“默祷”而得救。导致绝对的遁世与禁欲主义相反,默祷主要是求得在神那里,并且仅仅是在神那里达到安宁的境界。它需要采取的行动就是不行动,

(十一)救世神学或外来的救赎

  1. 通过救世主的化身和机构恩宠而得救
  2. 仅仅通过信仰得救
  3. 通过信仰得救预定论而得救

 

从追索到建构

韦伯的论述方向,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得救方法,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发生作用?这些不同的得救方法,对社会行为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于韦伯来说,一个教会,一个宗教组织,必须拆开成几个不同的元素:信仰的部分、神学的部分、神学研究机构、仪式、教堂、教会组织,教会组织里有教综和主教之间的权利结构,传道人和信众之间的群体关系。对每一个元素追索其来源——仪式是怎么来的?教宗和主教的原理是怎么来的?追索之后,接下来再重新建构

  • 第一是因果关系,时间的顺序很重要,一个教堂的建筑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种建筑的风格跟主教的权利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 搞清楚了变化的顺序,再去问为什么从第一个变化,到第二个、三四个变化。在详细的实证研究之后,才能打造一个理想型。
  • 韦伯画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的立体结构,跟马克思的公式非常不一样。因此形成的,是一种叫做:理性型 Ideal Type
  • 理想型是描述性的,不是规范性的

 

 

 

 

 

 

 

  1. 什么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它跟第六章的关系是什么?
  2. 社会学的两个关键的路线:实证主义社会学和解释主义社会学,真理不是一个苹果,或者石头,我们能做的是对它的描述,当我们言说真理的时候,它已经不是真理的,只是对真理的描述和解释。这是社会学的另一个关键路线,更偏重于定性。
  3. 继承了康德,康德调和了极端的理念论和极端的经验论,康德的调和的方式是设置“先验”。马克思韦伯如何调和社会学领域的经验论和观念论?以社会学解释学的观点,化解很多概念是否是实存的矛盾。世界有真理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通达真理。只有在这个前提上,我们才能去分辨哪一个更接近真理。概念发明出来是为了让复杂世界变得好理解一些。
  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文化。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有很重要的本质,是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的。而这一点,韦伯认为,来自加尔文宗的天职观。路德宗认为人要因信称意,加尔文宗是预定救赎论,一旦人得到了上帝的救赎,这个人就会体现出ta了解自己的天职。一旦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天职和天命,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很多世俗的事务上非常的擅长。因此这帮资本家就玩儿命的积累财富,自己过着很清贫的生活,拼命挣钱,认为在为上帝积累财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上发展起来的。(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的创新精神为根本动力的。彼得格鲁克的管理理论就根植于熊彼特的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5. 韦伯怎么理解阶级?3个概念:阶级、地位、党派。阶级主要是经济地位和市场地位,这两个确实是可以评价的。2. 地位,一个人可以很穷,但是自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家之一。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是韦伯的三合一,但是韦伯之所以又这个区分,找到了社会结构,与被感知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区别。(这个点好像不对)
    1. 分配的权利:社会总公共资源的分配决定权,有多大的权利可以主宰经济资源的分配
    2. 分到的数量:从社会总体经济资源中,分到的多少
    3. 分配的顺序:如果现在的经济资源是100,突然变成30的时候,谁没办法分配到本来能分配到的资源?
  6. 韦伯的思想核心是理性,理性批判,是韦伯现代性社会理念的核心。有计划,有步骤,达到某种实际社会目的的行为。韦伯勾画了一个从启蒙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过程。实践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理论理性:逻辑推理和抽象分析。实质理性(价值理性):启蒙理性的核心。形式理性(工具理性):要不要买房,要不要买比特币。没有好坏之分。韦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形式理性的扩大。这就是他忧心忡忡的地方。启蒙理性是解放人的,但是工具理性并不具有解放意义。最终不是人在控制理性,而是理性在控制人。这就是人变成人力资源的过程。马克思韦伯推出了科层的官僚组织。
  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很多认为是在合理化资本主义,其实不是,他不像马克思认为这东西就是对工人阶级的批判,韦伯不是这么看的,但是他看到了一个理性系统的非理性后果。理性系统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祛魅。为什么当今社会容不下宗教,就是因为世界祛魅,神秘的东西越来越少,自然就不需要宗教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什么“理性宗教”了。
  8. 韦伯的问题:
    1. 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来源是什么?
    2. 马克思的比较研究,假定在不同的文明之中,不同的历史变化之中,有一个相同的根底。他努力的方向是除掉相异之后,留下文明跟历史相同的部分。所以马克思得出了一个公式化的结论: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前面还有几个主义,都是必经之路。
    3. 韦伯会问:西方有新教伦理,所有有了资本主义,那儒家跟商业和资本主义会发生什么关系?
      1. 儒家和基督新教有巨大的不同
      2. 为什么中国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4.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明走了不同的路,这些不同的路是从哪里开始走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文明之间会发生短暂的重叠?为什么在短暂的重叠之后,又走到了不同的方向?这些是韦伯关心的问题。他因此最终整理出人类行为多样性到底能整理出几个基本元素。以及建立这些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韦伯有求同的冲动,但是在过程中要保存根本性的差异。
    5. 一个教会,一个宗教组织,必须拆开成几个不同的元素:信仰的部分、神学的部分、神学研究机构、仪式、教堂、教会组织,教会组织里有教综和主教之间的权利结构,传道人和信众之间的群体关系。对每一个元素追索其来源——仪式是怎么来的?教宗和主教的原理是怎么来的?追索之后,接下来再重新建构
      1. 第一是因果关系,时间的顺序很重要,一个教堂的建筑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种建筑的风格跟主教的权利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2. 搞清楚了变化的顺序,再去问为什么从第一个变化,到第二个、三四个变化。在详细的实证研究之后,才能打造一个理想型。
    6. 韦伯画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的立体结构,跟马克思的公式非常不一样。因此形成的,是一种叫做:理性型 Ideal Type
    7. 理想型是描述性的,不是规范性的

 

6/各个阶级(比如农民、手工艺者)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实质(劳动过程中的场景)如何影响平民阶级宗教观念;什么人更容易出现对救世主的需求?

 

韦伯的“理性”

韦伯的“理性”是什么意思?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是否真的被韦伯视为解决方案?是什么范围内问题的解决方案呢?范围外是什么?

  • 什么是“理性”的主要功效?它克服了当时的什么问题?
  • 如今看来,在当时需要克服的问题是否克服了?如今这个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 “感性”是否是跟“理性”相对照的那一方?如果是,那感性在对照中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那理性的对面是什么?它跟需要被克服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韦伯是否认为它需要被克服?

是什么会跟这种理性产生力量匹配的张力?这种张力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理性铁笼
  • “理性”作为解决方案:工具理性和让理性重新变成工具之间的绝对区别
  • 相信韦伯的理性的人们,还是在问:我所为之生活的一切,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