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
时间 | 2023年1月16日 20:30-22:00 |
领读 | |
回放 | 在线版:https://doochee.feishu.cn/minutes/obcn4mn61um794srpj723che 下载版:https://cloud.189.cn/web/share?code=ERfQbuveaaem(访问码:vzi7) |
本章Paulo Freire从五大论域来整体阐释他的思想
- 宇宙论: 世界是此在共在且共同创造着的动态的历史的世界,现实是共在间的中介。
- 本体论: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exist)(此在Dasein),与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反应活着(live)
- 认识论:认识/反省/实践/改造,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赋予世界以意义,在改造世界
- 目的论:人性化(生存的更人性化 = 进一步改造世界 → To name the world 命名世界)
- 方法论:对话/解放/教育,在时代的基本课题边缘疯狂试探,引发界限行动
下面我们重新打散本章,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下是如何分析与论证的
宇宙论: 世界是此在共在且共同创造着的动态的历史的世界,现实是共在间的中介。
本体论: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exist)(此在Dasein),与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反应活着(live)
- 人(Conscious Being有意识的存在)是唯一能将自己行动与他自身当成反省对象的存在。(将自身与其行动分开)。是实践的存在。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是实践(真正能改造现实的创造性的反省&行动)
- 动物是“being for self”,动物的行动=自身的extension,在其生活空间内。不能将他们对世界的改变赋予超越自然本身的意义。动物“沉沦”在世界中,完全存在于现在,是非历史性的(@Leo 完了,作为常人的我也只是个动物。更完了,做正念活在当下的我……)
- 世界并未构成一个(not-I非我),也未独立出来一个(I我)
- 挑战 v.s. 刺激 → (反省后)基于觉察主动选择 v.s. 基于信号被动回应
- 动物的产物是直接附属于其身体的,而人类则自由地面对着他的产物
- ∴ 动物不能“承担”生命 → 不能建构生命 → 无法将作为“支撑”的世界拓展为有意义的、符号性的世界
- 而人的目标/决定在他们与世界的关系中有一席之地。通过改造的行动,将创造力的展现注入世界。∴ not only live, but also exist.
- 人的世界是历史性的,动物的世界是物理性的。
- 但是人也要分情况,有“沉沦”的“常人”,也有“觉醒”了的“本真”的自己
- 个人沉沦于现实中时,仅能感受到需求,觉察不到有此需求的原因。(缺乏整体性)
- 我不能为他人进行思考,也不能没有他人而进行思考,别人也不能成为我的思想。
- 个体的人,本真的自我,行动的个体。改变来自自己的观念。
- 人 ← 现实 → 人 (中介)
-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世界(处境)里,当人不仅能批判地反省自己的存在,还能以批判地行动对其产生影响时,存在会更丰富。
- 针对处境反省,就是反省存在的条件。
- 情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目标-问题式的。→ commitment投入在存在
- 现实被揭露,人们从沉沦中浮现(对现实处境的觉醒),并获得介入现实(历史的觉察)的能力。
- 觉醒 → 觉察态度的深化。
∴ 说话是权利 ← ∵ 没有一个word不同时是一种practice实践。
- 真实地说话是individual right,不是privilege. 没有人可以独自说出真实的话语,也不能为(for)他人说话,剥夺他人说话的right.
目的论:人性化(生存的更人性化 = 进一步改造世界 → To name the world 命名世界)
- 一旦被命名,这个世界就转以一种问题的形式出现于命名者之前,并要求再一次给予新的命名。
- 人类的身份 ¬静默中确立,而是在word、劳动、行动-反省(action-reflection)连结中确立的。
认识论:认识/反省/实践/改造,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赋予世界以意义,在改造世界
- 客观事实(具象) - coding → 表征(概念)(抽象) - decoding → 知觉/认知(具象)
把情境当作问题,把自己作为方法
- 对话式教育: 透过学生的世界观而构成组织的
- 学生的衍生课题是在其世界中被发现,∴其内容能够不断扩展更新自身
- 以问题的形式,将从民众中接收到的课题论域再度呈现给民众
- 当一个建议以问题形式抛向团体时,新的课题就会出现。
认识/改造的过程
同心圆结构的时代下的历史文化(周围世界)
- 概念介绍
- Thematic Universe课题论域 (由generative themes衍生课题组成(即包含了再一次开展出许多主题的可能性,会唤起一些有待履行的新任务. @Leo 如从性别议题不断衍生LGBTQ……))
- 通过对话发现课题。
- 探究衍生课题时,对象≠人,=thought-language(人们用以指称现实的思想-语言)、人对现实觉知的程度、世界观。
- Minimum thematic universe最小课题论域
- 时代的课题:每个时代的各种对立的信念、价值、概念、希望、阻碍等;时代的任务:去界限行动(@Leo 在时代的边缘疯狂试探)。
- 课题论域: 时代里,不同课题间的复杂互动
- 矛盾对立 → 维护者:非理性神秘化→静态化 ∴ 改造者:动态、批判、揭露
- Limit-Situations界限处境 & Untested feasibility未测试可行性 & Limit-Acts界限行动
- 划分存在与更多存在间的界限(存在与更加人性化的存在间的界限) (人种/民族/血统/性别/资本……),受压迫者被物化。
- 突破界限处境的行动,朝向否定与克服、而非被动接受“既定事实” → 从世界中脱离,将世界客观化,以便改造世界
- 要通过行动发现存在于界限之上的,与界限处境相互矛盾的可行性
- 同心圆
- 处于界限处境中及界限处境本身并不会创造出一种绝望的氛围,而是界限处境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中被人们以何种方式所觉知。当行动中有着批判性的觉察时,就会发展出一种希望与信念的氛围,使人们去尝试客服界限处境的限制。只有透过对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的行动,这样的目标才能被达成。现实一旦被改造,情境一旦被超越,新的情境就会出现,新情境会再一次引发界限行动。
- Meaningful thematics有意义的论题
- from民众表达,∴关键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民众如何知觉(具象化)、认知/理解
- 人性human的渴望、动机、目标,是正在发生的occuring
- 当下时代的基本课题:Domination宰制(统治) v.s. Liberation解放
- 时代的次单元sub-units、课题的分化
- 一个群体如果未能具体地表达出一种衍生课题时——这个事实表面看来似乎表示课题是不存在的——但相反地,它其实代表了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主题:缄默的主题 → structure of mutism
- @Leo 没有命名,就没有言说,就不存在,没有容器就无法定义,自然不存在这个群体(如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宗教信徒、LGBTQ……)
- 基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的各种现实情况来进行批判性分析探究,才能认识到不同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才能看到整体,才能觉醒,用新的方式来思索世界,才能认识到界限处境。
- if现实太复杂,就不得不抽象化来认知。
一些概念
- Real Consciousness现实意识 v.s. Potential Consciousness潜在意识(≈untested feasibility未测试可行性=未察觉到的可能解决方法)
- 现实意识是经验性现实中的不同因素之间彼此对立以及追求潜在意识实现时,受到多种障碍与变异后所产生的结果。
- ∵现实意识所限,只能想到“以察觉到的可能解决方法”,而想不到“未察觉到的可能解决方法”,∴要经由对话,发现“潜在意识”
- 人们无法觉察到,在使他们需求产生危机的界限处境之外,还有untested feasibility存在
方法论:对话/解放/教育,在时代的基本课题边缘疯狂试探,引发界限行动
- 对话 → 沟通 → 批判性思考 → 真正的教育
- 对话的本质: word字词
- (两个面向:反省 / 行动) - 字词 = 劳动 = 实践
- 没有一个word不同时是一种practice实践。
- ∴ 说出一个真实的word=改造这个世界
- 真实=反省&行动统一
- 不真实=反省&行动二分
- verbalism咬文嚼字 = 思而不动 = 空谈 = 异化的废话 = 没有改造
- @Leo 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臭毛病
- activism盲动 = 动而不思 = 对真实实践的否定 = 无法对话(不依据真实情况,那不就各说各话自觉有理)
- @Leo 历来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往往都是如此。甚或建国以来打着反剥削反压迫旗号的各种运动、直至顶峰的文革也莫不如是。说白了就是不实事求是。不知道Paulo Freire作何评价。
对话很重要
- 对话是以世界为中介,人与人之间为了name the world所进行的encounter
- 对话成为一种人类存在的必要性(existential necessity)
Q: 咋才能对话呢?
- 建立对话者间的horizontal trust水平式互信 → 亲密的伙伴关系
- 对话与互信是互相促进的。说真话(言思一致/言行一致)才能建立互信。
前提
- 爱❤️
- 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爱是勇敢而自由的行动,也能引发他人的自由行动。不爱就不能进入对话。
- 谦卑
- 放下我者与他者的二分,承认大家都一样,不要抱着基于任何特征的优越感。
- 对人性有高度的信心
- believe人有人性化的使命。Dialogical men trust others before meet others. 异化中的人是挑战,∴要批判性的看待。
- 希望
- ∵人不完美,追求完美。when与其他人联合,又希望。
- 绝望是缄默的一种形式,也是否定与逃离世界的一种形式
- 批判性思考
- 不要二分,不要静止,要整体地、动态地、辩证地看世界。
- 现实是过程的、改造的,而非静态的实体。批判性思考与行动是一体的,沉浸于其中的temporality时间性。
- ^改造^ v.s. 天真的思考(过去经验(历史)的阶层化(规制化),^顺应^已规制化的今日)
- @Leo 孔子:"なに?你是在说我咯?"
Q: 咋才能解放→觉察呢?
- 共同探究者: 当人们在探究其他课题时,所采取的态度若是愈主动,那他们对于现实的批判知觉及对于现实课题的掌握,亦将会更深入。
- 同理心活动
- 没有提前确定的细项与起点
- 包括沟通、共通经验
- 课题的探究 对民众思考的探究
- 和群众站在一起发掘现实
方法
实事求是
- 既要尊重客观现实、还要尊重人们如何认知客观现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忘掉身份,专注内容
具体的人(man-in-a-situation(B) with A),而非抽象的人(man-in-imagination by A for/about B)
- i.e. √ stand with the people, × win the people over赢得民众站在自己一边
- @Leo ∴选举本质上是win the people over?
和Banking Edu囤积式教育对比
- Via Banking Edu → the oppressed受压迫者沉沦/被动
- ∴ 口号fill受压迫者的意识 → 受压迫者恐惧自由
- @Leo 有点群体心理学的味道
- 我们咋办?
- @Leo 不要有样学样,勇者变恶龙。不要提出你的口号去battle,要把口号当成问题摆出来,让受压迫者自发的“拒斥”这些口号
- 不要“救赎“民众(Cultural Invasion文化侵略)(@Leo 耶稣:报我身份证号得了),而要尊重民众的特定世界观(反映其处境),通过对话,了解民众的客观情境与民众对其情境的觉察(对自身的、对世界的)。
- ∴要抓基本矛盾,基于现在的、存在的、具体的情境,反映民众的渴望来组织教育或政治行动,不要做脱离群众的空想计划。不要宣教、要对话
- @Leo 所以基于近代中国的现状,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比发动工人,武装暴动靠谱。所以苏联、美国相继在阿富汗搞得激进的现代化、民主化无法成功。
Q: 咋找课题呢?
i.e.成人文盲的扫盲计划
三步选题探究法
探究的第一阶段:访谈&观察
- 覆盖十分之一的人,多搞访谈和观察。
探究的第二阶段:解码
- 选取某些矛盾来符号化codifications,作为在课题探究(批判性分析)时使用的媒介物。
- 能代表其熟识的处境(情境化,与自身相关)→发现自己→真实感受
- 课题核心不能太明显(沦为宣传)、也不能太晦涩。
- 要能提供不同的解码可能性,以避免沦为洗脑口号。
- @Leo 大概就是通过第三方来跟踪记录并复现人们行动的全过程,让人们得以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自己的实际经历(外在化),让自己的“现实意识”浮现出来。→ 对于他们先前知觉的觉察(复盘反省)
- 会带来新觉察与新知识
- ∵ 现实意识 → 潜在意识
- ∴ untested feasibility → 测试行动
- 协调者不仅要聆听参与者个人的话语,还要挑战他们,以他们所处的符号化存在情境及他们的回答作为问题,进行发问。(净化的力量)
探究的第三阶段:重整化
- 课题分析
- 划分论题
- 论题分解计划
- 专家建议
- hinged themes 教师提出的论题
- 再编码
- 简单的/复杂的
- 形式多样:图画/图表/戏剧……
还没整理的信息碎片
- 知识存在于不同地方,而是在各个地方。
- 知识分子 or 知识混子
- 说人话
- 觉知 & 感受
- 中产阶级的薄弱性: 强调偶发性的事物,否定具体的现实。片段式理解,不见整体,不能真正认识现实。
- decoding解码: 处境描述
- 衍生课题唯有在现实、在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才能被领会。
- 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与行动方式=人们的实践
- 课题不是客观的物,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与具体的事实有所关联。不同时代对同一事实会产生不同课题与关系。
- 探究的课题越大,教育意义越强。
- 脱离对现实的狭隘、部分、焦点化的观点,坚守对整体现实的领会时,就是最重大的
- 关注课题之间的关系
- 关注历史文化背景
- i.e.成人文盲的扫盲计划
- generative word → generative themes
- 当作整体 → 解构,个体及其关系
- 尽量注意一切活动
- 不同的解码者互相交流、重新考量 → 通过对话重建为整体
- 觉察矛盾、矛盾核心、觉察民众对矛盾们的觉察
- 矛盾们内在的构成了界限处境,与课题有关,提示了任务(去界限行动)
- 无法将自身与界限区分 → 宿命论 (任务的缺乏)
- 角色是改造性transforming的,而非适应性adaptiv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