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C04

时间:2023年1月30日 21:00-22:00
领读人:倩媛


  • 分析文化行动
    • 发展自反对话与对话的源头
  • 前提:人是实践的存有
    • 人将实践客观化,不会沦陷在世界中;领略世界,能用劳动改造世界
  • 实践
    • 行动与反省(同时发生)构成实践,从而改造世界,保持对世界的超越的框架
    • 角色:领导承认受压迫者的实践,促进全体的行动和反思,领导者不能将受压迫者当做财产(ping到《妇女参政论者》,领导者先行离开)
  • 结构化的实践:革命实践(同志的思考)
    • 合法的基础:对话。不能害怕民众的表达,以及对权力的更多参与,需要向民众坦诚说明革命的成就、错误、失算和困境。
      • 阻碍沟通,会把人贬低至物的地位,这是压迫者做的事。回避沟通会使人僵化,是在扼杀生命。
      • 与之相反,政变是欺骗,为了获得合法性需要动用武力。
    • 民众的实践不是跟随领导者的决定(命令式方法)
    • 是民众与领导者意志、行动、反思的融合,是对话
    • 受压迫者的双重人格(ping长沙一中的“起义)
      • 自己
      • 身体内的压迫者(压迫性情境)
      • 掌权仍然是想象
      • 双重人格削弱革命的基础
    • 在教育情境当中的表现(看图片)
    • 两个误区
      • 反省压迫现实之后,发现人作为物的地位,人类就可以因此变成主体
      • 盲动也是革命
        • 人们必须活在完整的实践当中,才可以变得真正的批判,也就是行动和反省都必须自己来。革命领袖无法离开群众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不是为民众思考,而是与民众一起思考。
        • 以口号为基础
    • 最终的落脚点:人们联合起来彼此解放。
  • 宰制实践(主子的思考)
    • 组成部分
      • 操控
      • 宣传
      • 存放
      • 统治与命令
    • 方式:否认民众的真实实践,否认民众的话语和思想,不要民众进行思考,是反对话的行动
    • 为什么宰制精英可以离开民众而思考,却没有衰微下去,因为民众构成其对立面和存在的理由,否则矛盾将会被克服。
    • 为什么不能解放之后再进行对话呢
      • 革命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行动,不相信在之前有进行对话的可能,那之后就更不会了
      • 革命所具有的教育性和对话性特质,才是其成为文化革命
      • 认为民众没有对话的经验,取得权力之前就不可能与民众对话,所以民众不可能获得权力
    • 革命的过程在性质上就应该是教育的,所以必须对民众坦诚开放,而不是漠不关心,信任民众
    • 反对话的特性
      • 征服的必然性
        • 角色: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 伴随:思虑者的摧毁
        • 行动:将世界迷思化(无法完全进行毁减),迷思行为见198页,异化真正的沟通
      • 分而治之
        • 将问题焦点化,而非整体性看待(社区发展、分科教学)
        • 维持异化的状态:挑选领导者
        • 延伸:阶级冲突、分裂获益
      • 操控
        • 通过阶级之间的协定来完成
        • 让民众进入假的组织形式
          • 目的:缺乏革命意识,以为自己已经享有特权
          • 方式:灌输资产阶级般的追求(精英/民粹领袖)
        • 推翻需要真正组织起来——批判意识的革命组织
      • 文化侵略
        • 让被侵略者相信自己天生劣等,侵略者天生优越
        • 影响教育,教育作为机制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侵略者而预备?疑问
        • 影响家庭
        • 影响学校——不要思考
        • 决定权的假象
        • 双重性的社会
  • 文化革命
    • 觉醒:确定民众历史性主体的地位
    • 社会为己存有才能发展
  • 合作
    • 以对话为基础,引领合作主体
  • 组织
    • 直接联合在一起,并且自然发展
    • 建立真实的权威与自由
  • 文化统合
    • 承认多元,互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