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52-58节

Schopenhauer

目录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于根据律的表象

经验和科学的具体对象

认识论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欲初论:

意欲的客体化

本体论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根据律的表象

柏拉图式的理念

艺术的客体对象

美学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欲再论:

在达致对自我的认识时,对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

伦理学


现时此刻

生命的形式...其实只是现时此刻,而不是将来,也不是过去:过去和将来只在概念中,只在认识的连贯性中...。

没有任何人曾经活在过去,也永远没有任何人将活在将来,只有现时此刻才是所有生命的形式...。 现时此刻是长驻的...

(现时此刻)从经验上理解是至为短暂的东西,以超越经验直观形式的形而上的眼光看,却表现为唯一坚持留驻的东西...


生命永恒延续?

虽然意欲的个别现象在时间上开始和在时间上结束,

但意欲本身,作为自在之物,却不受此影响;

一切客体的对应物(主体),即只是认知却永远不被认知者,也不会受此影响;

对生命意欲来说,生命是肯定的。


生命延续

虽然每个人只是作为现象时才会消逝,

而作为自在之物则是没有时间的,亦即没有尽头的,

但是,这个人也只是作为现象时才会不同于这世界的其余事物,

作为自在之物,他就是意欲而显现于一切,死亡则取消了把他的意识与其余意识分别开来的错觉。这就是所说的延续。

他只是作为自在之物才不为死亡所触及,

这在现象上与其余的外在世界的延续不朽巧合在一起了。

《奥义书》:

据说,在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他的视觉与太阳合而为一了,他的唤觉与大地合而为一了,他的味觉与水合而为一了,他的听觉与空气合而为一了,他的说话与火合而为一了,等等。


肯定生存意欲:

在其客体性中,亦即在这世界和生活中,

意欲自身的本质作为表象完整和清晰地呈现给意欲

——在这期间,认知一点都没有妨碍其欲求;

相反,如此被认识的生活正是那认知者所欲求的,

一如在这之前,在没有认知的情况下,那是作为盲目的冲动,

而现在这是加上了认知以后带着意识和思考的欲求。

否定生存意欲:

在得到那认知以后,欲求就结束了,

因为在那之后,那被认识到的个别现象再无法作为欲求的动因而发挥作用了;

那整体的、通过把握理念而产生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那映照出意欲的认识,

就成了意欲的镇静剂,这样,自由的意欲就消除了自身。


自由VS必然(验知性格VS悟知性格)

个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虽然他是一个自由意欲的现象,

因为他恰恰已经是这自由欲求的确定的现象,

并且当这人进入一切客体的形式,进入根据律时,

虽然他以多样的行为展现出那意欲的统一性,

但是,由于那自在之意欲在时间之外的统一性,这多样的行为就以一种自然力的合乎规律性表现出来。

ex. “薛定谔的杆”

类似于我们在看到一根垂直站立着、失去了平衡而在摇摆不定的杆子时,说出这样的话:“这杆子既可以倒向右边,也可以倒向左边。”这“可以”却只有一种主观上的含义,意思其实是“在我们所知道的事实资料方面”,因为在客观上,杆子倒向的方向,从杆子进入摇摆的时候就已经被必然地决定了。


人的痛苦

人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属于那些让人的存在变得比动物痛苦得多的东西,因为我们最大的苦痛根本不是作为直观的表象或者直接的感觉存在于现时此刻,而是作为抽象的概念,作为折磨人的想法而存在于理性之中,唯一只活在现实此刻并因此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的动物,却是完全没有这些东西的。


获得性格

是对自己的个性尽可能的充分认识...

...对待内在的必然性,正如对待外在的必然性一样,没有什么比清楚地知道这种必然性更有力地让人平静下来。

假如我们像认清我们的优良素质和长处那样,一劳永逸地认清我们的缺点和弱点,据此定下我们的目标和满足于放弃所不能达致的,那我们就在我们的个性最大限度允许的情况下,最保险地逃过了所有痛苦中的最苦涩者:对我们自己的不满。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就是痛苦

我们就把意欲由于在意欲与意欲的暂时目标之间的障碍所受到的妨碍名为痛苦;而意欲目标的实现则是满足、舒服、幸福。...

但任何满足都无法持久,更准确地说,满足始终只是一个新的争取和追求的始点。我们看到争取和追求到处都受到多方的阻碍,到处都是争斗,因此,在这期间始终就是痛苦:没有追求的最终目标,因而也没有痛苦的限度和终点。


死亡

每一次呼吸都挡开了时时在发起攻击的死亡。我们也就以此方式在每一秒钟都与死亡作斗争。...到最后,死亡必定会获胜,因为我们出生了就已经是归死亡所有了,死亡只是在吞噬猎物之前将其玩弄一番而已。 

在这期间,我们怀着巨大兴趣和小心翼翼地、尽可能长地继续着我们的生命,就像吹肥皂泡的人,吹得尽量大、维持尽量长一些时间——虽然很确切地知道这肥皂泡是要爆破的。


痛苦VS无聊

欲求和争取是其整个本质,完全可以与某一无法解决的口渴相比较。但所有欲求的基础是贫穷、匮乏,亦即痛苦,而欲求本来和由于其本质就是要听任痛苦的摆布。

而假如没有欲求的对象,因为太过容易得到的满足马上就会夺走这些对象,那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降临在他身上,也就是说,他的本质和存在本身就会成为他的无法忍受的负担。

他的生命因而就像一个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而这两者事实上就是他的生活的最终组成部分。


痛苦是肯定的,幸福是否定的

所有的幸福只是否定性的,而不是肯定性的,

也正因此,持久的满足和幸福是不会存在的,那永远只是解除了我们的某一痛苦或者匮乏而已,但接下来的必然要么是新的痛苦,要么是倦怠、空泛的渴望和无聊...


三种人生

我们可以理论上假定人生的三个极端,并将其视为真实人生的组成部分。

第一是强有力的意欲活动、狂热的激情(梵文的“激情性能量”,又译“苦性”)。

...第二是纯粹的认知、对理念的把握,是以认知从为意欲的服务中解放出来为条件的,是灵性的生活(梵文的“喜悦的能量”,又译“悦性”)。

第三,意欲的冷淡、冷漠及与之相关的认知的冷淡、冷漠,空虚的渴望、僵化生命的无聊(梵文的“暗黑的能量”,又译“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