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奥义书 歌者书》第3-8章

注:Q是讨论问题黄色背景是领读人OS.

第三章:自我(Atman)与宇宙精神(Brahman)的关系

  • 通过对话的形式描述了语言、气息、眼睛、耳朵、思想等与自我的关系。e.g.“眼睛是梨俱(Rig),自我是娑摩(Sāman),娑摩被安置在梨俱中”.
  • 它们如何与娑摩相联系:娑摩是宇宙的声音,与宇宙精神相联系。AKA 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的统一性。

“确实,梵是所有这一切,出生、解体和呼吸都出自它。……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小于米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黍粒小于黍籽。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些世界。包含一切行动,一切愿望,一切香,一切味,涵盖这一切,不说话,不旁骛。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它是梵。死后离开这里,我将进入它。”

  • 自我意识(我慢,ahaṅkāra):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带有个人化和主观性的特点,是人称意义上的“我”(aham) = 个体对自身身份和存在的认知。

Vs.灵魂意义上的自我(Atman):是指超越个人身份的终极本质,是人的灵性核心,与宇宙的终极实体“梵”相联系 = 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的、不变的,不受生死轮回的影响。

Q: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体验到这两种“自我”的存在吗?

 

第四章:梵(Brahman)与一切的关系

  • 梵与空间:梵的一足即梵的四个方面,是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通过崇拜这一足,人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充满光芒,并赢得那些充满光明的世界。
  • 梵与无限:梵的另一足是无限,由大地、空中、天空和大海构成。通过崇拜这一足,人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成为无限者,并赢得那些无限的世界。

【不是,东西南北不都是“大地”上的方向概念吗……这是子集不是补集关系啊?】

  • 梵的另一足:光辉,由火、太阳、月亮和闪电构成。通过崇拜这一足,人们可以获得光辉。

【感觉在古人的概念里,没有“光”不能到之处;所以它既代表了某种无限,光辉又寓意着希望。Bible 也是以“要有光”开篇……但现在就不是了呦,比如“黑洞 / 暗物质”……】

  • 梵与感官:眼睛是梵的居所,空间是其根基,应该被崇拜为真实。真实的本质是眼睛,通过眼睛我们观看世界。耳朵也是梵的居所,空间是其根基,应该被崇拜为无限,因为方位是无限的。
  • 原人有两种境况:这个世界的境况和另一个世界的境况。睡梦的境况是居于两者之中的第三种。【对梦的推崇果然很荣格】
  • 人死后转生的过程:如同刺绣女取来织物,绣出更新更美的图案;自我摆脱这个身体,驱除无知,获取更新更美的形象。
  • 无欲者:没有欲望,摆脱欲望,欲望已经实现,自我就是欲望。——趋近于梵?

 

第五章:娑摩(Sāman)的根源和“元气(Prana)”

  • 音是气息的根源,气息是食物的根源,食物是水的根源。水的根源是“那个世界”,即超越物质世界的终极实在,也就是梵(Brahman)的世界。
  • 娑摩被安置在天国世界中,因为娑摩在天国歌唱。——娑摩不仅与物质世界相连,也与超越的、精神的层面相连。

Q:想到很多部落中会用歌曲和舞蹈来祭祀/与神沟通……大家如何理解音乐、诗歌?有何体验?

  • 波罗婆诃耶·遮婆利:娑摩是无限的,所有事物产生于空(ākāśa,空间),又回归空,空是一切的优先和最后归宿 = 娑摩的无限性和它与宇宙空间的关系。
  • 入嘴的第一口食物应该用于祭供,通过祭供食物,可以满足元气、行气、下气和中气,进而满足生命因素(气息、语言、眼睛、耳朵和思想),以及它们对应的宇宙元素如太阳、月亮、火等。【瑜伽和阿育吠陀的理论基础了属于是,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 “元气”通常被称为“普拉纳”(Prana),指生命的基本能量或生命力,它是维持生物体功能和活力的根本力量。在奥义书中,元气被认为是贯穿整个宇宙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人体中,也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连接身体和灵魂的桥梁(是灵魂在物质世界中的表现?)——常常与呼吸联系在一起,因为呼吸是生命活动的最直接表现。
      1. 元气:主要负责呼吸和上半身的活动,特别是胸部和头部的功能。
      2. 下气:主要负责排泄和生殖功能,集中在下半身。
      3. 中气:负责消化和新陈代谢,集中在腹部。
      4. 上气:负责声音和身体的上升运动,如说话和站立。
      5. Vyana:负责血液循环和整体协调,遍布全身。

【也很像中国人的“气血论”嘛~】

 

第六章:自我与梵合一

  • 最初只有存在,它凭自己的意愿先后化现出热、水和食物,并使自己进入其中成为它们的生命,并使它们具有名称和形式。万物也随之派生出来。因此,食物的根源是水,水的根源是火,火的根源,也即万物的根源,是最高的存在“梵”。【啥玩意儿,根本理解不了这逻辑……和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差不多吧】
  • 当人去世时,他的语言被心智所吸收,心智被呼吸所吸收,呼吸被热所吸收,热被最高存在所吸收。【感觉是根据人死的过程推论出来的:先是无法说话/回应,然后失去意识,然后呼吸停止,然后身体冷却,最后“灵魂离体”。】
    • “这真实的存在,这世界的精微的源泉,是一切东西的灵魂,一切东西的本我。因此,你就是它。”这里的“它”指梵或称宇宙精神,“你就是它”意味着你最终将复归于梵。
    • 水和盐的比喻:用盐溶解在水中来比喻自我的本质。正如盐溶解在水中无法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品尝水的味道来感知,自我也融入了宇宙的每一个部分,虽然看不见,但无处不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能量不能消失,只能转移”】
    • 苹果的比喻:正如苹果的核心是最甜的部分,自我的核心也是最纯净和真实的部分。

Q:最后两个比喻你们认同吗,why?“自我的不朽”是否会影响你对生命/死亡/存在的看法?

 

第七章:梵的逻辑套娃

  • 那罗陀向萨那特鸠摩罗求教,希望能学到超越他已知的《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等知识。萨那特鸠摩罗告诉他,他所学的知识只是名相,而真正的知识是关于自我的。
  • 逻辑链:自我(Ātman)——大者(梵)——快乐——做事——安神——信仰——思想——认识——真实——言谈非凡。
  • 套娃的解释:自我(Ātman)是内在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自我,才能真正体验到大者的永恒和无限。大者是宇宙的最高实在,真正的快乐是与大者相连的,不是短暂的物质快乐。只有感到快乐,人才会有动力去行动。【太对了!要高亮!】通过积极的行动,内心才能获得平静和稳定。【具体的行动是焦虑的解药!】内心平静和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坚定的信仰。通过坚定的信仰,心智才能得到激发,从而产生思想。通过思想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通过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表达真理。依靠真实,一个人的言谈会变得有力和有说服力,从而成为优秀的论者。 【发现没有?情绪是先于认知的噢~】
    • Vs.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翻译:知道目标所在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第八章 个体如何通过认识自我(Atman)来实现解脱。

  • “梵城”喻指身体,“小莲花屋”喻指心——在心中寻找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 心中空间与世界空间等同,天空和大地都容纳其中,火和风、太阳和月亮、闪电和星星,凡它所有和所无,一切都容纳其中。
    • 即使身体衰老、被杀,自我不衰老、不被杀,自我才是真正的梵城,其中容纳各种愿望。
  • 在眼睛中/水中/镜中看到的自我不死、无畏,即是梵。 在梦中愉快地活动的自我,不死、无畏,是梵。进入熟睡、彻底平静、不做梦的自我,不死、无畏,是梵。【好的,醒着睡着梦着都梵了 = 有意识/无意识都梵了 = “梵”就很潜意识式地存在? 】
  • 水盆中的倒影,包括毛发和指甲,都是自我的形象;但将自我认同为身体的人,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
  • 发现这个自我的人,就能获得一切世界,实现一切愿望。AKA 超越生死,达到与梵合一的境界。那些认识到这个真理的人,能够在死后在所有世界中自由活动,而那些没有认识到的人,去世后不能在一切世界中随意活动(受限于物质世界和生死轮回 )。【不觉悟 = 不解脱,这很佛教。】

“这个平静者离开这个身体,上升,抵达至高的光,呈现自己的本相。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这个梵,名为真实(satyam)。”

  • 自我是光荣中的光荣。自我从梵天传给生主,生主传给摩奴,摩奴传给众生……
  • 一个人如何通过学习吠陀、控制感官 blabla 最终前往梵界,超脱生死。

 

拓展学习:《奥义书》的基本性别观(& 领读人的女权主义批判)

  • 男人是世界的核心

梵天将它传给生主,生主传给摩奴。摩奴传给后代。父亲将梵传给长子鸟达罗迦·阿卢尼。
确实,父亲应该将梵传给长子或入室弟子。
不能传给任何别人,即使他赐予大海环绕、充满财富的大地。要知道它高于这-切,高于这一切。

  • 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件儿 & 颜狗是男人的本质

遮那悉如底对他说道:“雷格瓦啊,这里是一千头母牛、一个金项圈、一辆母骡驾驭的车和这个妻子,还有你住的这个村庄。先生,请教给我吧!" 
注:“妻子”指遮那悉如底将自己的女儿送给雷格瓦做妻子。
他抬起她的脸,说道:“啊哈,你的所有这些中,是这张脸说服我告诉你。”……

  • 生殖崇拜和“繁殖癌”是被男性推崇的

"它思忖道:'我要变多,我要生殖。’于是,它生出火光。火光思忖道:""我要变多,我要生殖。’于是,火光生出水。因此,人-旦忧伤或出汗,水便产生于火光。
注:这里译为“火光”昨的tejas一词含有多义,如火、光热和精液等。
"我们要变多,我们要生殖。’于是,水生出食物。“水思忖道:因此,无论何处,只要下雨,食物就丰富。确实,食物产生于水。"

——印度的性歧视、性暴力和性骚扰泛滥,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渊源。

——该说不说,中国也差不太多,甚至整个世界也没好到哪去。 

Q:男性对此有意识吗?真的觉得有必要/愿意改变吗?怎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