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 所谓的父权制指的是什么?(1-4节)
时间:2024年12月15日21:00
领读人:段帅
本次共读活动由段帅主持,本期无录屏,仅提供摘要和笔记供参考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阅读与交流
参与者们在讨论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关注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如何从男性视角看待赋权问题。参与者们分享了自己的状态和期待,有的表示对这本书和读书会充满好奇,有的则希望从不同人的视角中学习交流。此外,参与者们还讨论了压迫和控制的关系,以及对于现状和历史未来的看法。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思考
讨论了关于女性主义的问题,包括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性别对话的可能性等。参与者分享了各自的期待和担忧,如照顾孩子的压力、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等。同时,也提到了对读书会的期待,希望通过阅读和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读书会上的交流与困惑
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1. 转写问题,建议在评论区打字交流。2. 讨论了手机和时代的问题,以及女性主义的概念。3. 分享了最近的状态,因为下周要进行一周的培训,所以这周特别忙,每天工作九到十个小时。4. 对这本书的期待,虽然一开始有一些偏见,但读了前两节之后觉得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5. 期待通过读书会共读这本书,听听男性对此的反馈。6. 会议参与人数较多,有十几位。
性别议题在读书会中的应用与挑战
本次读书会中,领读人分享了关于性别议题的忐忑和期待。她希望读书会能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安全且能讨论性别内容的空间。在准备过程中,她也意识到性别议题在许多空间中容易引发争议。因此,她计划采用经验主义的方式来开启共读,让大家分享生命经验中的性别问题。在共读过程中,领读人希望参与者能找到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想象面前有一条性别的长河,回忆自己的性别认知过程。
性别意识觉醒与成长经历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小时候因为性别问题而产生的困扰和感受。讲者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看社火活动,但因为个子太高,父亲想让她骑在头上看,结果讲者害怕大哭,被父母严厉斥责。这件事让讲者意识到男性气质的重要性,以及男孩不应该哭。此外,讲者还分享了一个关于自己作为家中老二,承担了很多体力劳动,试图证明自己的故事。母亲曾说过,如果她是男孩,已经可以帮她开车了,这让讲者感到遗憾和无奈。
性别认知与自我身份的探索
这段内容讲述了讲者在幼儿园时,因为喜欢做手工而被老师强制安排去下象棋的经历。当时,讲者看到已经有两个女生在做手工,但老师却让她去下象棋。讲者非常讨厌下象棋,但在老师的强制安排下,她不得不离开手工区,来到象棋区。这件事给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性别的理解可能从那时开始发生了变化。
童年游戏与性别认同的影响
这段内容讲述了讲者小时候玩的游戏“抢人”,这个游戏类似于古装片中的地主抢民女的情节。讲者认为这个游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和权利的认同,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影响。接着,讲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看到邻居女孩洗澡时的感受,意识到男女之间的身体构造上的区别。最后,讲者提到了自己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这本书的经历,虽然目的是为了与女生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但这个视角也被认为是落后的。
性别视角下的出生经历与成长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自己的出生经历,以及自己对于性别问题的看法。讲者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区分人的标准,而是应该把人当做人来看待。同时,讲者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比如爷爷对姐姐的偏爱,以及自己小时候想要穿裙子的事情。最后,讲者表示,虽然自己和姐姐的关系不是特别好,但这并不影响自己对性别问题的看法。
性别优势与性别意识的变化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大学时期和丈夫的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观念差异。讲者提到,在大学里,由于女生较多,男生在选干部和参加活动时可能会有优势。而在日常生活中,讲者的丈夫一开始对比他各方面都强的女朋友有些抵触,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观念逐渐转变。此外,讲者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表妹在幼儿园时的性别意识培养,以及动画片和漫画对她们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与家庭角色分配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家庭中关于抽烟问题的经历,以及在生活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感受。讲者发现,在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而男性则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同时,讲者也提到了自己在参加一个活动时,因为看了一本关于庄子的书,被误认为是女性,从而引发了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思考。最后,讲者分享了自己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男女学习能力的看法,认为在某个分水岭之前,女生可能表现更好,但一旦男生发力,就会超越女生。
性别刻板印象与自我认知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理科成绩优秀,经常受到他人的质疑和比较。讲者曾经在高三时数学考了满分,但仍然有人认为文科数学简单。后来,讲者在毕业时被推荐去军校,但因为只招男生而未能成功。之后,讲者在云南开客栈,当地人经常夸奖她,认为她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做这些事情很厉害。但这种夸赞方式让讲者感到不舒服,因为潜台词似乎是在质疑女生是否真的能做这些事情。
性别角色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分享者讲述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他提到在家族聚餐时,男性长辈们总是聚在一起喝酒,而女性和孩子们则被安排在旁边吃饭,这种场景让他感到不舒服。其次,在工作场合中,他曾经被安排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订餐馆、做行政类的事情等,这些工作被认为是更适合女性的。分享者认为,社会结构给他带来了强烈的性别歧视感受,每天都在提醒他。
家庭与制度对个人影响的反思
主要讨论了习惯与自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等制度对个人情绪和记忆的影响。会议中,参与者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并提出了对于制度性问题的看法。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关于共读部分的调整,以及关于父权制四大特征的讨论。最后,会议强调了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男性支配与女性赋权
主要讨论了赋权制对生活和认知的影响,包括男性支配、男性认同、男性中心叙事和控制四个方面。首先,男性支配体现在社会财富和权利的差异,以及文化中强调的以男性为主的内容。其次,男性认同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和男性的认同,以及对女性的困扰。再次,男性中心叙事中,男性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女性则更多地获得肯定来自人际关系。最后,控制方面,赋权制下的控制不仅体现在社会压迫,还体现在男性内心的自我控制。
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压迫
主要讨论了男性在制度下逐渐割裂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女性在控制孩子时也预设了孩子不能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停滞的原因是女性主义运动被结构成为允许女性以男性的方式去做男性所做的事情,而没有从根本上叩问制度或对结构性压迫做改变。赋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构建了一个结构性的压迫,这种压迫存在于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此外,还讨论了异性恋本位社会中对少数群体的压迫,如同性恋群体,尽管同性恋合法化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隐形的压迫依然存在。
性别认同与性别的建构
主要讨论了性别认同、性取向、指派性别等概念。首先,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可以是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其次,性取向是个体对异性或同性的情感和欲望。再次,指派性别是社会对个体的性别角色期待,如父母可能会根据孩子的生理特征决定孩子的性别。此外,跨性别群体是指个体被指派为一种性别,但自我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通过手术矫正来达到自我认同。最后,讲者强调了父权制对性别角色的影响,认为个体在社会中需要反思和改变。
最小阻力路径与性别压迫
本次读书会主要分享了最小阻力路径的概念,即在社会选择中,人们倾向于选择更容易、符合主流规范的路径。这种选择可能导致制度僵化,性别压迫等问题。讲者认为,作为个体,应该看到问题的本质,并思考如何行动参与。最后,讲者提到,虽然无法避免参与赋权制,但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在分享过程中,讲者也提到了社会文化对性别塑造的影响,以及男性与女性在性别认知上的差异。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思考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中心主义的观点。讲者认为,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和权力。讲者提到,在阅读相关书籍时,他发现书中强调了父权制不等同于男性,而是强调男性和女性在赋权体系下都是受害者。此外,讲者还谈到了自己在女权主义启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包括从中立到对立再到失望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最终可能会有一些男性朋友在认知上有所突破。
女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经历对男性失望后,逐渐放弃了对男性的期望,不再关心他们的想法。讲者认为,男性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很难改变,女性需要通过自身经历和觉悟来改变。同时,讲者也提到了自己曾经尝试过启蒙和团结男性,但最终决定不再关注。最后,讲者表示,要真正感同身受,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为女性做一些事情。
女性身体代价与男性角色转变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陪伴爱人生产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女性身体承受的巨大代价,从而意识到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讲者认为,男性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以减轻女性的负担。同时,讲者也强调了打破沉默、改变观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男性主义意识觉醒与沉默的困境
这段内容讲述了一个男性朋友在长期洗脑下逐渐成长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生,但在公司同事群里,他看到同事们对女性评头论足,开黄色玩笑等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他虽然感到不满,但只能保持沉默。讲者认为,男性在打破沉默、改变现状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因为男性同盟、男性之间的认同感等因素。同时,讲者也提到,作为一个酷儿群体的男性,他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常被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既是软弱的表现,也是被压迫的体现。
女性主义议题与揭穿魔术的挑战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赋权制被比喻成魔术,揭示了女性主义议题的讨论。讲者认为,揭穿魔术的过程是不断保持警觉,看到被掩藏的东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能量。同时,讲者也提到了男性在压迫下的困境,理解他们的背后受压迫的部分。最后,讲者强调了不要放弃,尽量去看到这个系统不让我们看到的东西的意愿。
女权主义的理解与实践困境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女权主义者在行动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首先,女权主义者走在前面,可能会受到攻击和质疑。其次,国内的女权主义讨论越来越多,但真正了解女性主义的人并不多。此外,女性主义者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彼此之间也会发生争执。最后,由于性别理解模糊,导致性别角色变得混乱。
父权制下的赋权与控制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父权制体制的根深蒂固和强大,使得改变非常困难。各种流派之间为了改变现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路径,但至今没有一种路径取得成功。当不同流派之间发生激烈争论时,可能会陷入某种赋权,即控制欲很强,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这种情况下,应该警惕是否又陷入了某种赋权。在实际情境中,讨论时感知可能与理论争论不同,因为讨论可能会影响到真实的人和政策。
严肃讨论女性主义
讨论了严肃讨论女性女权主义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特别需要的。会议中,参与者们分享了各自对性别议题的看法,包括情绪宣泄和思想游戏等。此外,会议还邀请了顺直的朋友参加,以期在讨论中引入不同的声音。在讨论过程中,参与者们表示,虽然性别议题与现实接触紧密,但在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或思想上的游戏。最后,会议强调了勇气和改变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就需要勇敢地去改变。
认知提升与家庭影响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提升认知、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孩子,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残酷环境。同时,讨论了性别的压迫问题,认为如果大家认为女权就是人权,每个人都是人,那么就应该平等对待。讲者提到,对于很多男性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的状态,需要多读书,理解结构性、系统性问题。最后,讲者提出,如果可以讨论阶级,就可以讨论其他类型的社会压迫,性别本身也值得作为一个视角来讨论。
女性主义与男性视角的碰撞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在读书会和讨论中,参与者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认为女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因此即使有困惑或不同意见,也不会直接表达出来。同时,也鼓励男性们放下强逻辑,提升感受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到了人权问题,认为人权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尤其是性别关系。最后,有人表示期待继续阅读和讨论,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讨这些问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职场困惑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讲者在职场工作的感受,以及对男女话题的敏感程度。讲者认为自己在性别敏感度上介于大部分女性和男性之间,这种状态让他感到别扭。直到接触女性主义后,他才意识到之前感受到的别扭并非因为性别,而是因为对某些问题的敏感。讲者认为想要改变,可以从了解女性主义开始,但这个动因可能非常弱于很多人。讲者表示,任重道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