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C12 心智与思维

本期读书会录制:

领读人:小章鱼
时间:2022年4月24日
「GEB读书会第12章分享.mp4」https://www.aliyundrive.com/s/PckXaqHshg7

本章内容总结

Q: 在符号层次上是否可能有⼤脑之间的同构:不仅把某⼀大脑中的符号对应到另⼀大脑中的符号,而且还把触发模式对应到触发模式。

A: 人类的两个成员之间不会有这样的同构;But 存在着某种部分的软件同构,将思维风格相似的大脑联系起来:

    1. 所有可选符号的对应
    2. 符号的触发模式的对应


假设:符号之间交换的信息,要比仅仅是“我现在被激活了”更复杂。每个符号可以由许多种不同的方式激活,而激活的类型又影响着它会去激活的那些别的符号。

Q: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才会觉得(差不多)是同构的呢?

A:蛛网永远不会完全相同,但还是有某种“风格”“形式”等等,可靠地标出同⼀种类。

第一个例子:四种语言的翻译

  • 词语
  • 时态
  • 语音
  • 字型

结论:精确得无遗漏的翻译是完全不可能的;But 在所有这四首诗的读者的大脑之间,存在着⼀种粗略的同构,部分是总体的,部分是局部的。

第二个例子:自想国 Vs. 换版图

结论:几乎所有的自想国中都有某些确定的、绝对的参照点,根据这些确定方位。AKA 完全相同的外部特征,就是共同的参照点。

回到主题的结论:虽然别人和我们在⼀些重要方面有差别,但仍然在某些深入的和重要的方面和我们“相同”—— 这是人类智能的核心。

  • 所有人由于外界的种种现实,不得不以相同的方式建立某⼀类符号及触发通道。这些核心的符号类比于那些大城市,以它们为参照点不会产生歧义。
  • 偶尔,你也会发现另⼀个人没有某些知识,而那些知识在你看来是属于标准的、最低限度的核心里的——这些人的符号网络可能和你的符号网络有根本的不同,以至于很难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


Q:语言和文化在多⼤程度上引导思维?

A:在词汇层次之上还有联想层次,它作为⼀个整体隶属于文化。

  • 母语不同的⼈其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充分的理由非常相似,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 当你深⼊到触发模式那些更为细致的方面时,你会发现共同之处就很少了。

假设:一个想法在人的大脑中重现足够多次以后,它就会逐渐地组块化(凝结)而形成⼀个单独的概念。

Q:能按任何期望的次序激活任何一个符号序列,大脑似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系统了。我们怎样才能揭示出梦、瞬间即逝的想法、信念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异同呢?

A:那些⼀次又一次被人们采纳的、稳定可靠的通道组成了知识。剩下的是幻想、 谎⾔、虚假、谬论……

But 任何离奇的、曲折的、间接的通道都可分解为一些不离奇、不曲折、直接的路段,而这些短小的、直接了当的符号连线就代表人们可以信赖的简单思维——信念及各项知识。【局部有意义而整体无意义】

e.g. 我们能够虚构出来的事情,都是以某种方式根植于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中的。比如梦境。

回到主题:有⼀种可以客观描述的意义——或至少是某种相当接近客观的东西 ——隐藏在符号之中。

举例:如何比较两个程序?(一个用机器语言程序,一个用编译语言程序)

    1. 编译那个编译语言程序,产生一个该计算机上的机器语言程序。
    2. 后退一步,离开机器语言,采用较高层次的、组块化的观点(Based on 程序是由这些组块很好的配合在一起而组织成的,使我们能领会程序员的⽬的)。
    3. 你不是在比较硬件,也不是在比较软件,你是在比较“以太件”——那些在软件背后的纯粹概念。


Q1:我们怎样才能理解计算机或大脑的一个低层次描述?在这么复杂的系统里,有没有一种从随便什么合理意义上说都是客观的方法,可以从低层描述中抽出高层描述?

  1. 我们并不对所有的大脑状态都进行组块——我们只是对活跃部分进⾏组块。
  2. 我们的描述是高度组块化的,以至于我们甚至一点都不清楚我们描述的是大脑中的哪一部分。

Q2:原则上是否存在关于大脑的⼀个良好的、高层次的描述?Or 是否神经元层次的描述——或者某种同样是生理上的、但在直观上还不清楚的什么描述——是原则上存在的描述中最好的⼀个?

A:有可能进行组块化描述。但需要⼀种语言来描述我们发现的东西。

Q:对于一个给定的大脑状态,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一个“合理”的想法?

A:大脑状态本⾝不具有说明哪条路线将被采纳的信息。外界环境在决定路线的选择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推论:这意味着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大脑中可以产生出彼此冲突的想法。为了把他们统⼀起来,我们总是在⼀个特定时刻只表现出其中的一个方面。

结论:脱离背景环境而试图对一个人的信念进行组块是愚蠢的。

休眠符号:也许在人的一生中从未被唤醒,但那些符号一直是存在于那⾥的,只等着恰当的环境来触发它们的合成。

自我意识

“唯灵模式”:停在符号层次上说,意识是系统的⼀种性质,每当系统中有服从触发模式的符号时,这种性质就会出现。

Vs.

子系统:表示自我的符号可能是⼤脑的所有符号中最复杂的⼀个,so 把它放在分层结构中的⼀个新层次上,并称之为子系统 。AKA “符号的集群”,其中的每个符号都能在⼦系统本⾝的控制下被激活。

  • 由于子系统与大脑的其余部分有广泛的联系,所以很难在子系统和外界之间划出明确的界线。
  • 子系统⼀旦被激活,然后撒⼿不管,它就会自己一直工作下去。这样,一个个体的大脑中两个或更多的子系统可能会同时运转。

e.g.

朋友的模型——在我大脑中体现为⼀个子系统 ——就构成了我对他大脑的一个组块化描述。

他的记忆在我这里的表示也是处于复杂的大脑符号彼此激活的形态。

我必须假定在他那里对这些概念的表示与在我这里是“等同的”。

但还有很多更复杂的情况,需要递归处理。

计算机系统也一样:当⼀个符号同时是几个不同子系统的部分时,激活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个符号的编码在被不同的解释程序处理。

结论:一个符号中的触发模式不是绝对的,而是和在哪个系统中激活符号有关。

把感知作为大脑本身的⼀个子系统对大脑活动的监控,其复杂程度已经足以产生许多意外的效果。

Q:(对于最初假设的问题)怎么能保证这样的子系统实际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呢?如果没有自我符号的发展演化,⼀整套复杂的符号网络,也能够发展演化吗?如果没有一个表示宿主有机体的符号,这些符号及其活动怎么能实现那些“同构”于周围世界中的实际事件的心理事件呢?

——理解那个围绕着⼀个生物体的世界的唯⼀途径,似乎就是在与周围物体的关系中理解这个生物体所起的作用。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自我符号存在。而且,从符号到子系统这一步骤也不过是反映了自我符号的重要性,并非质的变化

一些碎片想法和讨论

  1. “如果⼀个⼈能对⾃⼰⼤脑中的任何部分做出组块化描述,那么⼀个局外⼈,掌握了进⼊那个⼤脑的⼀些⾮破坏性⼿段,为什么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呢?”——《哈利波特》记忆读取和大脑封闭术hhh


  1. “我们能够虚构出来的事情,都是以某种方式根植于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中的。”——梦的解析?


  1. 当我作画时,有时会觉得似乎自己是个巫师,被我召唤出来的灵物所控制。好像是它们在决定选择什么形状来显现自己。它们在诞生过程中,一点也不考虑我的评判,它们将怎样发展我也施加不了多少影响。——这是个理想的例⼦,说明⼤脑中某类⼦系统⼀旦被激活,就⼏乎是⾃主的了。”

写作者深有体会!真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不像是我有意识在写,是笔下的人物抓着你的手在写自己……所谓“文思如泉涌”的时刻还挺奇妙(恐怖)的=。=

大家有类似的体验吗?都来聊一聊“子系统脱离控制信马由缰”的时刻?


  1. 卢卡斯:“一个人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当时是什么机制在进行思维?……当我们说一个有意识物知道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说的不仅是他知道那件事,还包括他知道他知道那件事,以及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那件事……在这里我们识别出了无穷……逐渐消失掉的并不是答案,而是那个没多少意义 的问题。感到这些问题没有意义,是因为在其概念自身中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无限进行下去的思想。”

——Echo 一下《存在与时间》“此在对于自身存在的领会”哈哈哈~

  1. 卢卡斯:“我们坚持这样的观点:有意识物是个整体。有意识物除了能意识到别的东西,还能意识到自身。多数大脑和所有的机器目前都是在“临界点”之下的——它们对受到的剌激冷漠而迟钝,而且毫无主见,只能作出平庸的反应——但现在有少数大脑,以及将来可能有的一些机器,是超临界点的,能独自焕发出光彩。图灵的意思是,这只是个复杂程度问题,超过某种复杂水平就会出现质的变化。因此“超临界”的机器会与人们迄今设想的简单机器非常不同。”

——Echo 一下上周已经讨论过的: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机器会是什么样的?

  1. 卢卡斯:“在机械论者的争辩中,关键不是心智怎样形成,或心智可能会怎样形成,而是心智怎样活动。心智的机械模型将按照“机械原则”运转,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各个部分的运转去理解整体的运转,而每个部分的运转或者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机器的结构,或者是在一定数目的确定的运转之间作一个随机选择。如果机械论者造出了一台机器,复杂得这一切都不能很好地保持下去,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讨论而言,它就不再是一台机器了,无论它是怎样建造的。相反,我们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心智,和现在人类生育是同一种意义。于是产生新的心智的方式就会有两种:传统的方式——即妇女生小孩——和新的方式,即建造非常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电子管和继电器组成的系统。当谈到第二种方式时,我们应该注意强调,虽然创造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像台机器,但却不是真正的机器,因为它不单是部分的总和。”


相关资料

Marvin Minsky, MATTER, MIND AND MODELS. 明斯基《物质、心智和模型》

https://www.organism.earth/library/document/matter-mind-and-models

明斯基(1927-2016)简介:“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包括《情感机器》《心智社会》等著作。1946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但选修了电气工程,数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专业,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当时流行的心智起源的学说与理论使他难以接受,比如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这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后来他放弃物理改修数学,并于1950年毕业,之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1951年他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建造了一台学习机,名为Snare。Snare是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其目的是学习如何穿过迷宫,其组成中包括40个 agent和一个对成功给予奖励的系统。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以 Neural Nets and the Brain Model Problem 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取得博士学位。留校工作其间,他与麦卡锡、香农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转至MIT,同时麦卡锡也由达特茅斯来到MIT与他会合,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明斯基获得了1969年度图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