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导论C01

8.15 第一期共读会

共读内容:附录一 + 导论第一章

讨论会时间:2020.8.15 周日 20:30-22:00

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dm/IfaKKbNZDeUf

腾讯会议 ID:338 913 021 密码:987654

参与人员:小章鱼、何柄秀、山羊、月白、小黑、曹原、晓雯、John

记录员:何柄秀


第一次共读时间8月8日—8月14日

讨论时间:8月15日周日晚上8点半到十点

内容:导论第一章+附录一。有余力可以随意。大家找找能读多少页的感觉。下周确定节奏~

领读者主持:小章鱼;记录:炳秀


概念表

Sein

是(is)

das Sein

存在

das Seiende

存在者

seiend

存在着的、存在者状态上的

Ontologie

存在论

ontologisch

存在论的

ontisch

存在者状态上的(关涉存在者而非关涉存在的)

Dasein

人这种不断超出自身的存在者

Existenz

特指人超出自身、领先于自身的存在,译为“生存”。

existenzial

生存论上的

existenziel

(实际)生存上的

existenzialitaet

生存论性、生存论构建

Sorge

心情和行动的统一。关切、操心。“烦”

Besorge

和世界打交道。操劳、操持。“烦心”“烦神”。

Fursorge

和他人打交道。提供实际帮助以解决他人困境。

Angst

焦虑担忧,近似于Besorge。

Transzendental

超越:超出事物之外而在事物之上。(康德:“先验的”)

Transzendent

超越的(同上) (Vs. 康德:“超验的”)


领读主要内容:

Dasein:某种确定的存在物,即存在在某一特定时空中的东西。海德格尔特指人这种不断超出自身的存在者。中文译为“此在”,采用了一个词语在一种语言里的基本用法,而非一个概念在一个哲学家那里的特定用法。(da:表示某种确定的时间、地点和状态。)

Existenz:特指人超出自身、领先于自身的存在,中文译为“生存”。

Besorge 让我想起一句歌词,觉得特别传神:“俗世间凡人来来往往,奔走忙碌为碎银几两”

Fursorge 就特别像哪家家长骂孩子:“你怎么一点不省心呢!”


康德关于“先验”与“超验”的区分:

  • 先验的:对一切先天知识的一种认识论上的处理方式。“先验”的并不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的,而是说逻辑上在先的。比如我们看到日出之后天会亮,那么先验关注的就是获得这个知识的根据是什么,即“我们的认识何以可能”。
  • 超验的:一般指思维或意识的一种活动性质,即超出经验世界的界限而进入超经验的领域。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的”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念”,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


导论 第一章 第1节 存在”不再作为专门的课题被研究 VS. 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必要性

  1. “存在”具有普遍性,且这种普遍性超越一切族类上的普遍性。

但普遍≠清楚,这个概念依然晦涩。

  1. “存在”不可定义,既不能由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表现。

因为:一方面,它具有最高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存在≠存在者。

但不可定义性,并不代表存在的意义就不能被探究。

  1.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是一种成见。

当我们说“xx是……”时,我们已经生活在对存在的领会之中。

但存在的意义依然晦暗。


导论 第一章 第2节 发问是一种寻求,是对问题所问的东西加以分析规定的“探索”


“对……”的发问 ≈ “就……”的发问


  • 即不仅包括“所问”,也包括被问及的东西本身。理论问题中,所问应该被规定为概念。
  • 发问是发问者(存在者)的行为,所以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特征。
  •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问之何所以问)产生于对存在的领会。

——我们不知道“存在”means what,但当我们问“存在什么?”时,就已经在对存在“平均且含混”的领会之中了。

  • 存在总是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so 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要从存在者身上得出。

那么,要从哪种存在者出发呢?


提出问题的路径(发问的构成部分):

审视存在的方式

从概念上领会意义

正确选择一种存在者作为范本的可能性

通达这种存在者的方式

——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特定的存在者(Dasein 此在)的存在样式


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同存在问题本身有所关联。(优先地位)

“关键不在于推导论证,而在于用展示方式显露根据。”


导论 第一章 第3节

  • 一门科学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承受基本概念的危机,决定了这门科学的水平。
  • 其基础:事质领域。

所以要对事质领域本身做透彻的研究,即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构建来解释存在者。

这种研究必须在实证研究前头,也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逻辑”

  • 与实证科学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发问相比,存在论上的发问更源始。

存在论的任务:非演绎地构造各种可能方式的存在谱系。

结论: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导论 第一章 第4节 此在的优先地位

  • 科学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存在者(人,此在)的存在方式。

但研究既不是 此在 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最切近的可能存在方式。


  • 此在不是存在者“之一”。其独特性在于:

此在 在 它的存在(Existenz,译为“生存”)中,总以某种方式、某种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会。对存在(即生存)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

所以,它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

此在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这是生存上的领会


  • 什么东西组建生存?——生存的生存论结构。生存论建构(Existanzialitat)分析,不是生存上的领会,而是生存论上的领会
    • 但这样的存在建构的观念中却也有着一般存在概念:此在本质上就包括“存在于世界之中”,所以对 Existenz 的领会也关涉到对“世界”和世界中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 其他一切存在论源于的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ontologie)必须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这决定了此在的优先地位:


    1. 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这种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
    2. 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由于以生存为其规定性,故就它本身而言就是“存在论的”。
    3. 它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ontisch-ontologisch)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对“此在”的存在论的分析工作本身,就构成基础存在论。所以,“此在”就是原则上首先需要 问及 其存在的存在者;也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 之所问有交涉 的存在者。


追问存在= 对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刨根问底,对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刨根问底。


讨论问题:

  1. “对……”的发问,有一种客体感;“就……”的发问,有一种主体感。所以“发问”这个行为及其所包含的此在(存在者),是达成了主客体的转换/统一吗?
  2. “平均且含混”的领会是先验的吗?“知道”存在的意义是超验的吗?(我在理解上直接转化为,直观感受Vs.理性上的认知,这种转化理解是准确的吗?)
  3. “生存上的领会”与“生存论上的领会”的区别是什么?
  4. “灵魂”的超越性(托马斯):存在的某些性质,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关乎实事而可能归类的的规定性之外 & 超出一切存在者的特殊样式之外 but 又是无论什么东西都必然具有的。这需要一种存在者——依据其存在方式本身就有与任何一个存在者“与生俱来”的特点。这种与一切可能的存在者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就是灵魂。(后半句话的翻译有点糟糕,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灵魂”在这里的意涵,以及自己对“灵魂”的理解。)


大家想说的:

1. 导论第一章抛出来很多概念,对这些存在相关概念的理解梳理

2. 此在,存在,存在者以及生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雪珊:我对第二节和第四节画了两张图~尝试去厘清概念和论证。红色为我的问题。


第二节:

image.png


第四节:

image.png


马煜曦:

  1. 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几个抓手(context)
    1.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1. 本体论(ontology): what is it? what is being?
      2. 认识论(epistemology): what is knowledge? can we know the knowledge? (knowing and the known)
      3. 方法论(methodology): how we acquire the knowledge?
      4. 海德格尔将”主体是否能够认识客体”(how the ideas in our mind can be true to the external world)“这一认识论层面的问题,转化为了“我们是谁?存在和对与世界的理解如何相连的(what sorts of beings we are and how our being is bound up with the intelligibility of the world)"这一本体论的问题。
      5. 海德格尔的方法论:phenomenology
      6. 简单的例子: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传统)-> “我在”是什么?(海德格尔的发问)
    2. 与传统的哲学流派的区别
      1. 反传统的二元对立:主客体,表征/被表征,Immanent/transcendent, 内隐外显,reflectiv/unreflective, knower/the known -> 理论上的holistic
      2. 对理论(theory)、模式(pattern)、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质疑(e.g., 柏拉图、实证主义、认知主义、结构主义的批判)
      3. 支持benig-in the world, not detachment from the world
    3. 现象学的抓手
      1. 区分”现象“、“现相” 与“假象”: 假象无非是现象的一种变体,而现相则是seeming like。—— 从being的角度去讨论现象(不仅仅是,一般常识上的现象)
  2. 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Dasein: being in the world; self-interpreting
      1. 为什么要另外创造一个词汇?
        1. 认为过往的哲学传统里,miss the nature of human experience (bloodless),缺少血肉感,比如康德在第一批判里,过分强调的人的理性(e.g., 因果判断,公理)
        2. 强调人的多变性,复杂性,personal;强调欲望等生命体验
      2. 理解Dasein的几个维度
        1. social role: see yourself in a certain society --> context-specific 而不是一个脱离环境的主体
        2. mood/emotion:人总有情绪,而情绪本身又会反作用体验(比如人在无聊或者激动的情况下对时间的体验;在现象学上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某些moods从哲学层面上讲很重要,能帮助理解who you are(e.g., anxiety)
        3. death: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as the possible loss of all possibilities
    2. 存在者层次ontic (concrete, specific realities)- 存在论上的ontological (deeper underlying structures of reality)
      1. 基于人的特殊性:即人是这样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包含着对自己存在的理解。
        1. 存在者层次(生存的领会):make sense of the being
        2. 存在论层次(存在的领会):make sense of the ability to make sense of the being
    3. pre-ontological - ontological
    4. image.png


  1. 时间
      1. 问题: 如何理解时间与存在的关系?(隐约感觉可能与”死亡“,”可能性”这组概念有关)
        1. 找了下原文(p21):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这是啥?(就是这句话看到我直接放弃了中文翻译,跑去读英文了)
        2. 流俗的时间概念所意指的时间乃是空间。——?咋解释?



会议记录:

参会人员:何柄秀 小章鱼 山羊 晓雯 曹原 雪珊 段帅 小黑 John

1.大家各自分享七夕节怎么过的

2.大家读这本书的初体验


No.1 小章鱼:

超验和与先验?

平均且含混的领会是超验还是先验?

生存上的领会与生存论上的领会有什么区别?

“对。。发问” 及 就。。发问的主客体转化?

此在的领会? 大家对自己生存的领会和感知是一种什么感觉?

脑子里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No.2 山羊:

希望大家更自信地探索“存在”,借他的玉引大家的“玉”。

No.3 小黑:

我们没有真正地存在。

飞机上看到的世界就像是售楼部的模型。

No.4 雪珊:

哲学书读出了数学书的感觉。

人是先于自己的存在 被开门见山地提出来。

科幻小说 复制人的例子 去理解存在。

人是先于自己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人包含着你还没有成为的自己。

段帅:

我们的读书会是不是就是一种存在?

大家对自己生存的领会和感知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本书海德格尔没写完,读完有什么总体感受?

晓雯:

我真的是一个感性的人嘛?

存在与否 从谁的视角出发来看很重要。

存在是否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John:

1.他讲的内容如何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产生启发?价值不在于完全理解它的内容和逻辑。

2.此在如何领会存在,他就如何存在。不仅取决于生存者生存的状态,还取决于对生存的理解。

3.存在在德语中是系动词“是”,用“是”去理解存在。

4.这本书帮我把生活中感受和经验“有序化”“系统化”“联系化”。

柄秀:

二维平面上看到的东西是三维世界的投影。海德格尔的书就是一种向更高维度追求的努力。

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期待,看海德格尔怎么样去做这种降维的呈现。

小黑:

感觉我们是不存在的。飞机起飞时看到那些高楼,渺小、人造。我们是不是更高的存在“造”出来的,它们也不干涉我们,或者偶尔想干涉。

身在与灵在 舞动工作坊中 思绪已经飞向了森林大海

山羊:如果开会的时候开小差了,我们还算存在吗?

Echo: 存在是对于谁的存在?(比如开小差时,是不存在这个地方,但在别的地方还是存在的)

柄秀:所以存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小章鱼:我觉得是绝对的,开小差只是不“在场”,不是补“存在”。——灵魂不灭论者,存在者会消失,存在是永恒的。

山羊:

小黑:“灵在”Vs.“身在”。

John: “存在”不是“在”,是“是”。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讨论的灵魂,其实是“存在者”。

雪珊:“存在先于存在者”……

感受与问题都要有

下周安排:

目标读完导论第二章 山羊领读 段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