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第5部分(第17-20章)

领读人:Kim
日期:2025-08-03 21:00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2YBBV9GWd3
访问密码:OTSB

第17章 Conforming(从众)

17.1 Conformity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从众与其功能意义)

  • 观点:对群体习俗的跟随有“浅—深”连续体:有的只是顺着习俗走(表层从众),有的出于自我生活组织的“功能需要”(深层偏见)。
    例子:“美国士兵研究”在二战中问白人士兵两题:一是是否赞成空军地勤种族隔离,四成以上赞成;二是是否个人反感与黑人同组工作,回答“个人反感”的比例显著更低,显示约一半支持隔离者并无个人反感,属于“随大流”,而另一半带有“功能性”动机(自我秩序的需要)。Internet Archive

17.2 Social Entrance Ticket(“社会通行证”)

  • 观点:偏见的随口附和,常是维持场面和“圈层归属感”的社交润滑剂。
    例子 A:商家主因“顾客反应”而不雇用黑人营业员——并非私人恶意,而是把偏见当成稳妥的商业与社交“门票”。
    例子 B:贵族化学校里,同伴只需以语气暗示“Harry 是犹太人”,新人便学会回避他;这类“礼貌的反犹”更多是跟风以求被群体接纳。Internet Archive

17.3 The Neurosis of Extreme Conformity(极端从众的“神经症”)

  • 观点:当从众压倒同情与伦理,可能导致极端暴行。
    例子:奥斯维辛指挥官赫斯(Rudolf Höss)在纽伦堡审判供述自己只是服从命令,把意识形态与服从置于一切之上;这是对“强迫性从众”的极端示范。Internet Archive

17.4 Ethnocentric Pivots in Culture(文化中的“民族中心枢纽”)

  • 观点:许多文化会刻意设置“我们优越”的核心主题作为团结枢纽。
    例子 A:托克维尔与 Lillian Smith 描述南方“白人至上”的家庭教养如何从小塑造优越感;
    例子 B:南卡州一宗私刑案,辩方以“白人团结”的暗示影响陪审团;
    例子 C:一位中国学生回忆家庭—学校合力灌输“本族优越”“城里人高于乡下人”等层级观。——显示文化枢纽如何把偏见当作传统。Internet Archive

17.5 Basic Psychology of Conformity(从众的心理机制)

  • 观点:偏见并非“遗传”,而是通过认同与模仿从父母那里学来;父母说话的语气、紧张与排斥都会被儿童内化为情绪—词语联结。
    例子:孩子从餐桌上父母对“意大利邻居”的紧绷表情与语气中,学会把该群体与自身的紧张/不安条件化地连结。Internet Archive

17.6 Conflict and Rebellion(冲突与反叛)

  • 观点:儿童并非父母态度的“镜像”;家庭输入会与个人体验发生冲突,从而引发怀疑与修正。
    例子:6岁孩童因得知和蔼可亲的叔叔是“爱尔兰人”,开始怀疑曾从曾祖父那里学来的反爱尔兰刻板印象;另一位女孩因母亲的“阶层回避”教导而产生内疚与困惑。Internet Archive

本章结论从众是偏见习得的强力通道,它既可能是“社交跟风”,也可能深植于个人秩序与身份的功能需求;文化中的“优越枢纽”与家庭认同学习让偏见代代相传,但个体体验也会产生冲突与修正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第18章 The Young Child(幼儿)

18.1 Child Training(教养方式)

  • 观点专制/惩罚/苛责氛围与儿童偏见更相关;安全/接纳/宽容氛围与宽容相关。
    例子:Harris、Gough、Martin 调查 240 名小学生与其母亲:偏见更高的孩子,其母亲更强调“绝对服从、不准反抗、严惩违规”等;反之,宽松而有条件羞责而非体罚的家庭更易培养信任与平等感。Internet Archive

18.2 Fear of the Strange(对陌生的恐惧)

  • 观点:婴幼儿对陌生人/异样特征有初始不安,但通常快速适应;这并不必然导向持久偏见。
    例子:与黑人女佣同住数年的孩子,成年时甚至“忘记她是有色人种”,说明早期不安并不会必然固化为负向态度。Internet Archive

18.3 Dawn of Racial Awareness(种族觉知的初启)

  • 观点:约2.5 岁开始注意肤色差异,最初多是感官辨别;到 3.5–4 岁,有些儿童把“深色—肮脏”联系起来;黑人儿童更早呈现“种族觉知”,常偏好白色玩偶。
    例子:Goodman 的双种族幼儿园研究:黑人幼儿更早困惑并更常偏好白娃娃;“白=干净”的文化联结在 4 岁已可观察。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18.4 Linguistic Tags: Symbols of Power and Rejection(语言标签:权力与排斥的符号)

  • 观点情绪化词汇先学会、后匹配所指对象(“语言优先”);词本身先被学成“魔法按钮”,再被套到群体上。
    例子 A:半数幼儿会说辱骂词(如“nigger”),虽不懂含义,却知道它“禁忌且有威力”;
    例子 B:战时孩童的口号把“日本人/希特勒/墨索里尼/犹太人”并列,当作情绪宣泄;
    例子 C:小意大利男孩把“波兰人=坏”当作等号,只因母亲与邻居长期争执——先学到贬抑词,再去寻找指称对象Internet Archive

18.5 The First Stage in Learning Prejudice(偏见学习的第一阶段)

  • 观点“前概括阶段”——儿童有了情绪标签,但尚不清楚该贴在哪个群体上。
    例子:6 岁女孩 Janet 问母亲:“我应该恨的那群人叫什么名字?”体现“先有情绪,后找对象”的过渡。Internet Archive

18.6 The Second Stage in Learning Prejudice(第二阶段)

  • 观点“总体排斥期”→青春期开始分化找借口(“我最好朋友里也有××”),并学会在“民主话术”与“排斥行为”之间双重话语/双面行为的社会化技巧。
    例子:Blake & Dennis 调查显示南方 10–11 岁白童对黑人总体负面;到高中,出现有限正面刻板;与此同时,“学校要求说得民主,行为却更排斥”的错位在 12–15 岁尤为明显。Internet Archive

本章结论:幼儿期偏见的关键机制包括教养气候、对陌生的可塑适应、语言标签先学后指、从前概括到总体排斥再到分化的阶段性发展路径。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第19章 Later Learning(后续学习)

19.1 Conditioning(条件化/联结)

  • 观点:强烈情绪事件或重复联结可把“群体线索—情绪反应”条件化
    例子:幼时被“满脸煤尘的送煤工”惊吓,长大后把“黑脸”泛化为对“黑人”的恐惧——创伤—线索—泛化的链条。Internet Archive

19.2 Selective Perception and Closure(选择性知觉与封闭)

  • 观点:人在既有“定向”(来自家庭/创伤/利益)下,会选择性吸收信息并寻求“完型闭合”。
    例子:一位赴近东任教的美国教师先带着对“土耳其人”的强烈偏见,抵达后虽发现当地人与想象不符,却通过“现代希腊人与古希腊不同”等说法来维护原有成见Internet Archive

19.3 Learning by Subsidiation(通过“隶属化”学习)

  • 观点:偏见被“隶属”整合到更大的自我需要/价值之下,成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当“外部输入”与自我形象相容时,才会牢固。
    例子:个体会把关于某族群的态度纳入“我是怎样的人/我需要怎样的地位”的自我叙事中——如个案“William”的信仰/地位需要如何筛选并固化其群体态度。Internet Archive

19.4 The Need for Status(地位需要)

  • 观点自尊/地位渴求常把“向下比较”制度化,助推偏见。Internet Archive

19.5 Caste and Class(种姓与阶级)

  • 观点:美国黑人处境更像种姓而非单纯“少数族群”;南方以法律/习俗维持隔离,北方虽无法条也有有效的社会分界——为多数人提供稳定的身份优越Internet Archive

19.6 Subsidiation of Attitudes to Caste and Class(把态度隶属到种姓/阶级)

  • 观点:儿童很早就学会用“衣着、住区、肤色明暗”等社会符号来分层,并把同伴一概而论为“上层=好/下层=差”,由此把社会分层内化为态度脚手架
    例子:幼儿把更好的衣屋分配给“白人娃娃”;5–6 年级学生把同校“上层”同学在几乎所有正面形容词上都评高,形成阶级偏见Internet Archive

本章结论:进入童年后期—青春期,偏见通过条件化、选择性知觉与完型闭合、地位驱动、把社会分层内化(隶属化)被组织进人格;没有人生来带偏见,但人人在其社会结构脉络中学会它。Internet Archive


第20章 Inner Conflict(内在冲突)

20.1 Prejudice with and without Compunction(有/无内疚的偏见)

  • 观点:有的人“无内疚地”坚持偏见,但更多人会在偏见与伦理/良知间摇摆,体验到内疚
    例子 A:密西西比州长 Bilbo 的电报把“懂规矩的黑人劳工”与“受北方思想污染的黑人”二分,毫不讳言“不可接纳”——属无内疚模式;
    例子 B:学生随笔显示,多数人能感到“理性与偏见分裂”,承认内疚与冲突。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20.2 Theory of “An American Dilemma”(“美国困境”)

  • 观点:Myrdal 所言“美国困境”——民主—基督教信条地方利益/从众/地位/私欲之间的道德拉扯,使人普遍处于道德不安与集体内疚;虽有批评者强调“个体无力/经济利益”等,但很多美国人确实体验到这种两难Internet Archive

20.3 The Inner Check(内在刹车)

  • 观点:学校教育、宗教伦理、国家“平等信条”等会形成内在制动,抑制偏见的外显(至少在特定场合)。
    例子:现场实验显示,冷静诉诸“美国传统/平等信条”最能当场制止仇恨言论对旁观者的影响;公共舆论也会在极端鼓动时回弹Internet Archive

20.4 How the Conflict is Handled(个体如何处理冲突)

  • 观点:人们在四种路线上调和矛盾:回避/搁置微调/找台阶激进化(转向更极端的一端)价值重组/转化(真正改变)。Internet Archive

本章结论:在美国语境,偏见常与国家信条/宗教伦理发生冲突,从而激活内疚—内在刹车—调和路径;诉诸“平等的国家信条”可成为日常情境中有效的纠偏杠杆Internet Archive


第五部分的总结与内在逻辑

  • 总结
    1)社会规范与从众把“民族中心主义”当作文化枢纽代代相传(第17章);
    2)幼儿期在教养气候、对陌生的可塑适应与语言标签先学后指的机制下,经历“前概括→总体排斥→分化”的阶段化发展(第18章);
    3)青春期与其后,偏见通过条件化—选择性知觉—地位需要—种姓/阶级分层的内化(隶属化)被组织进人格与生活方式(第19章);
    4)当这些学习成果与
    民主—宗教信条/教育伦理
    相撞,就出现内在冲突,触发内在刹车与多种“自我调和策略”(第20章)。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 内在逻辑(链条)
    文化与家庭的从众输入儿童认知与语言的早期塑形地位/分层/自我需要的整合与固化信条与伦理的反身检视与调和。这条路径把“偏见如何被学会、为什么会稳固、以及何以可能被制衡”连成一体。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


速记与检索关键词(按章节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