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第24-29节

领读人:周扬
Recording: SEED 共读共在 读书会
Date: 2025-05-25 21:02:06
Recording file: https://meeting.tencent.com/crm/lJ5eprb942
Access code: QFT8

Schopenhauer

个体化原理:时间和空间。

时间、空间和因果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而只是认知的形式。

意欲可见性的程度:人>动物>植物>无机物(力)

意欲>根据律(形态:时间空间因果律)>表象

歌德的颜色理论

石头之于撞击=人之于动因

意欲的唯一性

那“一”并不是一个个体,也不是一个概念的那个“一”,而是如同这样的某种东西:对这样东西而言,众多性的可能性的条件、个体化原理是陌生的。

根本就不是在石头里面有更小一部分的意欲,而在人那里则有更大的一部分意欲,因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唯独属于空间,一旦人们脱离了这直观形式,就不再有任何的意义。

意欲客体化的级别

自然法则:在其所有现象中的本质统一性,在因果关系的引导下一旦条件存在,现象就会出现的不变的恒定性。

力本身是意欲的现象,这样的力并不受制于根据律的各种形式,也就是说,是没有根据、理由的。

它是在所有的时间之外,是无所不在的,似乎永远在等待着合适情势的出现,然后它就可以现身和制服某一特定的物质,排斥掉至今为止控制这物质的力。

一切时间只是为其现象而存在,对这力本身却是没有意义的。化学力在某一物质那里沉睡数千年,直至与试剂接触而获得自由,它们也就随之出现。 但时间只是为这些现象而设,并不是为那些力本身而存在。

一颗干瘪的种子在长达三千年里仍保存其沉睡的力,直至最终有利环境出现,就会长成植物。

理念的争斗

人们虽然会在机体里指出和说明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方式,但永远无法以这些作用方式解释这机体,因为这机体是一个更高级的理念,其通过制服性吸收征服了更低的理念,因为那在所有理念中客体化的一个意欲,在追求最大可能的客体化的时候,在与其低级的现象的争斗以后,在此就放弃了这些低级的现象,目的就是在某一更高的级别更有力地显现出来。 

身体生命的重负、睡眠的必要性和最终死亡的必要性根本上就由此而来,因为到最后,到情势有利的时候,那些被制服了的自然力就会从机体那里再度赢回从它们那里被夺走的物质,以便不受阻碍地表现其本质。

每一个机体只是在减去了机体所要花费在制服与其争夺物质的低级理念的力量以后,才表现出其理念,而这机体就是这理念的映像。

每一种现象都想要显露其理念。整个大自然,都是这种争斗,事实上,大自然就是透过这争斗而存在和延续。

自在的意欲必须吞噬自身,因为在它之外并不存在任何东西,而它就是一个饥饿的意欲。因此,就有了追猎、恐惧和苦难。

表象世界随认识力产生

认识力作为在意欲的客体化的这一等级所需的辅助工具出现了,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个体和繁殖种属。...伴随这一辅助工具,这一作为表象的世界就一下子存在了,以及其所有的形式、客体和主体、时间、空间、许多性和因果关系。这世界现在就展现了第二面。到现在为止仅只是意欲的世界,现在却同时也是表象,是有认识力的主体的客体。

验知性格VS悟知性格

验知性格是悟知性格的现象。 验知性格是完全、彻底由悟知性格所规定的,而悟知性格则是没有根据和理由的意欲,亦即作为自在之物是不会受制于根据律的。验知性格一定在一生的进程中反映出悟知性格,也只能得出这悟知性格本质所要求的结果。...外在情形给出了动因,性格依照其本质而相应地做出反应。

例如,一个人游戏赌的是坚果抑或克朗是非本质性的,但这人在游戏时是作弊的抑或诚实的则是本质性的:这本质性的东西是由悟知性格所决定的,而非本质性的东西则是由外在的影响所决定的。

同一个性格可以有百多条相当不同的人生道路。


无论是在大自然外在的还是大自然内在的目的论中,我们不得不设想为手段和目的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对我们的认知方式而言,都仅仅只是一个大体上与自身和谐的意欲的统一性在空间和时间中分散开来的现象。

意欲的盲目性

假如人们还仍有某些愿望和追求,那就是幸运的,因为那就可以维持那种从愿望到满足和从满足到新愿望的持续不断的摇摆的游戏,而这过程快速的就称为幸福,而过程缓慢的就称为痛苦;

就不会陷入那种停顿之中,而那停顿就表现为可怕的、生命凝固了的无聊,表现为没有明确对象的黯淡渴念、致命的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