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 无门与哥德尔
主题 :GEB第九章《无门与哥德尔》共读会
日期 :2022-04-03 20:27:13
录制文件: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995e68b2-d467-40b5-86f4-a5ef61cd78f7&from=3
访问密码:N6aZ
一首无的奉献
- 复杂系统的诞生:生命 → 意识 → 语言 → 逻辑 → 计算机 → 人工智能
- 从遗传密码说起
- DNA: AT/CG
- 自指 / 自复制 / 递归(非无穷) → 基本元素
- 到禅宗
- 真如即一,具有不变异性,森罗万象及动迁变化皆是感官的幻觉
- 禅宗信徒要寻求顿悟——就是一种“无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再念及世界——人只是存在着。他不可以“执”于任何客体、思想或人——这即是说,他不能坚信或依赖任何定物——甚至包括这种无执的哲学本身。
- 废问:只有不问这种问题才能知道问题的答案。
- 马祖因一僧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马祖因一僧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非佛。
- 公案、佛性 & 良构、意义
- 领域转换(形式系统转换)→视角转换(观察方式转换)→同一信息重新编排(新的意义浮现)
- 一些翻译
- 口香核糖 RIBO - 核糖核酸酶
- 戴懋 Great Tutor
- 元顿悟 Meta Enlightenment
- 顿吾 Me
- 鼋顿悟 Grand Tortue
- 无朋 Mumon
- 你不能逆着箭头的方向做——尤其是第二个箭头
- 我把这些能得出近乎公案的东西的串称作“良构”的串。(符合规则生成的良构印符)
- 五种合法的初始形状中的一种 (给定公理)
- 是因为佛性的基本性质:当两个良构串除了其中一个的一端有一个“弯”以外完全相同时,两者中只有一个具有佛性 (¬)
- 是否存在某些不管你以哪种顺序按照禅宗串规则都无法得到的具有佛性的串?(是否存在无法按照公理与规则推导出的定理?)
C09 无门(禅师)与哥德尔
禅宗 (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 无门禅师 & 《无门关》(48个公案)
- 元语言(无门用的语言) v.s. 对象语言(公案语言)
- 词语与真理是不相容的,或至少是词语不能捕捉到真理。
- 这种划类显得像是捕获了实在,而实际上这样的陈述却根本连表面都未能触及。
- 词语把我们引向某些真理——或许,同样也引向某些虚假——但肯定不能引向所有真理。你若是依赖词语走向真理,那就如同依赖一个不完全的形式系统而走向真理。
- 佛教禅宗的基本教条之一是:没有任何办法能刻划禅宗是什么
- 摒弃感知,摒弃逻辑、词语、二元化的思维——这就是禅宗的实质,主义的实质。这即是“无”方式——非智能,非机械,就是“无”
- 禅宗采纳整体论,并且推向逻辑上的极端
- 通过悖论 破坏 形式逻辑→ 跨出逻辑,摆脱理论(跳出三界外) → 顿悟(meta元认知)
- [[BOOK/存在与时间]] 良知的呼声
二元论 & 超越二元论:顿悟
- (辩证法:对立统一矛盾论)
- 所谓顿悟,最简明扼要地说或许就是:超越二元论
- 顿悟状态意味着自我和宇宙之间的分界消解了
- 二元论就是把世界从概念上分划为种种范畴
- [[BOOK/Surfaces and Essences表象与本质]]
- 人类的感知觉本质上是种二元现象
- ∵ 在禅宗看来,二元论的核心就是词语——普通的词。对词的使用必然导致二元化
- 说顿悟的敌人是逻辑也许是不对的,它应该是二元化,借助词语的思维。事实上还要更基本:是知觉。一旦你感知到一个客体,你就把它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划分开了;你人为地把世界分成部分,你于是就远离了“道”。
- 主义是反哲学的,是一种摒弃思维的存在方式。
- 公案: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首座乃云:“不可唤作也。”百丈却问于山,山乃倒净瓶而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
- 结论:如果说科学的方法是通过放弃完备性来维持一致性 ,那么禅师们就是通过放弃一致性来达成完备性的显现。这也可以看作是禅宗独特的逻辑思想所强调基点 ,具体表现为禅宗的双遣双非证悟法以及不二法门等元逻辑思想。
- 禅悟三段论:所名A,即非A,是名A
- 通过对任意给定(二元对立)概念的双遣双非 ,让概念分别没有容身之地 ,从而显现出那个不二的真性
因陀罗之网 & 周围世界 (宇宙论)
- 佛教中的因陀罗之网就象征着遍布宇宙的一张无穷无尽的线网,水平的线穿过空间,垂直的线穿过时间。每个线与线的交汇处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是颗明珠。“神”的巨大光芒照耀并穿透每颗明珠,而且,每颗明珠不但在反映网上其它明球的光泽——也反映着遍布于宇宙的每一反映的每一反映。
- 重正化粒子
- 采取一种回避无穷大的态度,采用减除的方法,将无穷大从理论中减除掉。这个减除的过程就称为重整化过程。
- 重正化(Renormalization)
- 在[[拉格朗日量]]中引进有限数目的项来抵消这些无穷大项,这种情形被称为可重整
- 扩充转移网简明漂亮地表示出来。在粒子的情形,将是每个粒子范畴都有一个网;在人的情形,是每个人有个网。每个网都含有对其它网的调用
- 差距格局^_^ [[BOOK/乡土中国]]
从无门到WU系统 (二进制的计算世界)
- WU还有定理性也无?(你能产生WU么?)
- 哥德尔配数
- 所有的关于任何形式系统的问题都嵌入数论。
- 二重性”:可以视为一系列的印符操作,改变着符号排列模式;也可以视为一系列算术运算,改变着数的量级
- 忽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了他声音与乐谱之间的映射
- 用于数字的印符规则实际上等同于用于数的算术规则。
- 可产生数 e.g. WJU数
- 可产生的”数的可产生性是相对于一个算术规则的系统而言的
- 那些不可产生的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算术特征?
- 求素数
- 无朋 & TNT系统(印符数论)
- 无朋:一个硕大无朋的TNT符号串,一个谈论WU谜题的TNT符号串
- 无朋是TNT的定理吗
- 无朋也可以从(至少)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发生这种事情是由于下述两个事实:
- 事实1:像“WU是个定理”这样的陈述可以通过哥德尔同构编码成一个数论问题。
- 事实2:数论陈述可以翻译到TNT系统中去。
编码 & 意义
- 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则编了码的消息与未编码的消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仅有其自身还不能表示什么——还需要有关编码的知识。现在我们可以来反驳这种观点了。事实上,在现实中不存在什么未编码的消息。10101010101010101010101
- 若要显露一则消息的意义,就必须用某种机制或同构从编成的编码中把它抽出来。
- 当编码足够熟悉的时候,它就不显得像编码了,人们于是也就忘了有一个解码机制存在。这样,那则消息就与其意义等同了。
- 哥德尔同构是一种新的信息揭示者,正如古代文本的释读是信息揭示者一样。用这种新的、不那么熟悉的机制解码时,无朋载有如下消息:
- WU是WJU系统的定理
- 意义是我们在辨认出同构时自动出现的副产品。所以无朋至少有两个被动意义——也许还多!
TNT不完备的罪魁祸首:自指悖论
- 通过层级消除自指的怪圈悖论,解决了罗素悖论,但无法解决说谎者&格瑞林悖论
- 任何形式系统的建构都可以在N(数论)中得到反映。
- 数论的形式化的本质导致其元语言嵌在其自身中
- 数理逻辑的中心法则”这一名称,并用一个含两个步骤的图解来描述:TNT ⇒ N ⇒ 元TNT
- G:以编码方式谈论自身的符号串
- G不是TNT的定理。
- G的存在就是导致TNT不完全的原因
- 如果我们问TNT那陈述是否是真的,TNT将既不说“是”也不说“不”。
- 一首无的风险
- G:“我不是个(TNT的)定理。
- ~G:“我的否定是个(TNT的)定理。
不可判定性
- 参禅须透祖师关,妙语要穷心路决。祖关不透,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
- 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 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 关于狗子有没有佛性的问题,我们要回到修行的根本里去,一旦陷入有无的思辨,就错过了见性的机缘。